醫美培訓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8:5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美培訓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美培訓總結

儒醫文化在現代醫學教育的啟發

【摘要】宗儒習儒的醫者與習醫業醫的儒者共同構成了“儒醫”群體。作為文化現象,儒醫思想上恪守儒家文化理念,行動上遵行儒家厚德情懷,其文化精髓與教育理念影響著一代代醫者。本文從儒醫產生的文化根基出發,從時代思辨角度,闡發了儒醫文化對現代醫學教育的三種啟示。

【關鍵詞】儒醫;文化;醫學教育

儒醫是以儒家學說為行醫指導思想,習儒而通于醫術之人,他們或是儒而知醫,或是醫而兼儒,甚或是棄儒從醫。[1]儒醫最早出現于《宋會要輯稿》:“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于疾病,謂之儒醫,甚大惠也。”[2]宋代以后,儒士大量從醫蔚然成風,成為社會中一個重要階層。有人這樣描述:他們是一群飽讀詩書的儒者,或在朝為官,或教書育人,或耕讀自養,雖職業不同,但都有著高尚的品德,都精通醫理,都不計名利,他們或著書立說,或懸壺濟世,都在窮其一生做著“治病救人,造福蒼生,表率鄉里”的大功德。儒醫文化源遠流長,滲透到醫學教育方方面面,從醫學內涵認知到醫家道德修養;從古醫籍注釋到新著編撰;從學術觀點闡揚到醫理探析等。直至今日,這種影響還在延續。

一、儒醫成長的文化根基

學醫先學儒,唯有以“儒學經典”立命,方可以“歧黃之術”治人;唯養就“修齊治平”之志,方能練成“身心兼治”之能。歷朝歷代,涌現出眾多儒醫結合的著名醫家,如宋代許叔微、朱肱,元代周貞、朱丹溪,明代趙繼宗、徐春甫,清代薛雪、徐大椿,近代顧觀光、裘沛然等。儒醫的成長有著特定人文環境和社會根基,他們是古醫藥文明與儒家思想哺育的歷史產物和結晶。1.以儒學積極入世經世濟民,體現的是古代儒士積極的入世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儒學作為主導中國2000多年的官學,對醫家產生深遠影響。兩漢至唐代52位著名醫家中,儒者多見。儒醫積極入世,推行仁義,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寄托于醫藥。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診》中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北宋名相范仲淹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的理念,研習本草,懸壺濟世,青年時代便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為理想。儒而知醫現象則更為普遍,不少名醫曾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但卻未能在仕途上走遠,反而轉入醫路后作出貢獻。金代名醫張元素自幼習儒,27歲試經義進士,因犯諱而下第;明末清初名醫喻昌于崇禎年間以副榜貢生進京,奮欲有為,無奈其輔國之見未被采納,三年后失望離京;明代醫學家王肯堂與武之望同為進士,王肯堂因上書抗倭寇事,得罪朝廷,后稱病還鄉;武之望人稱關中鴻儒,但仕途不順。[3]可見,在傳統社會中,儒便是醫,醫便是儒。2.以儒理通達醫理不同于道醫以道論醫,佛醫援佛入醫,儒醫借儒學研究醫理,引儒書、儒理為據。歷代醫家以通儒為雅,儒家以通醫為趣。張從正說:“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如長沙太守張仲景,儒者、官者、醫者集于一身,其撰經典《傷寒雜病論》,大量運用精練、準確的語言詞匯和修辭手段,疊音詞、排比句,功底深厚,醫理精湛。[4]又如撰寫《諸候源病論》的巢元方,撰寫《黃帝內經太素》的楊上善,補注《素問》的王冰、編撰《外臺秘要》的王燾,孫思邈、劉禹錫都是以文名遠播業醫亦精。他們借儒學研究醫理,將仁義納入醫德,“仁愛”“修身”“孝親”“利澤生民”等儒家思想滲透到醫學的方方面面,[5]貫穿于診病愈疾、總結治驗中,既弘揚了“醫乃仁術”的傳統醫道,又提高了醫家的人文境界,醫學隊伍素質明顯提高。3.以文化涵養醫脈欲為醫者,須學博天人。李時珍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登涉。與草澤醫、鈴醫等相比,儒醫具有較高文化水平;與道醫、僧醫相比,儒醫知識結構寬泛,并能融諸家之長,不斷提升自身。[6]在古代,讀書人通三理(命理、醫理和地理)后,才能“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透析的哲學思想與文化價值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處理生命與自然的關系、醫學與社會的關系、健康與情緒的關系等,從而進一步對醫學思維、醫學哲學、醫學德行、醫學人文的發展起到引領與推動作用。

二、儒醫文化的時代思辨

查看全文

有關侗醫侗藥研發及運用調研總結

侗醫侗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為侗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侗族人民在與疾病長期抗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只能通過口傳耳授、師帶徒、家傳或家族相傳等方式傳承至今,發揮著侗醫侗藥的獨特作用,其中不乏許多療效顯著的單方、驗方和秘方,民間流傳的“一個小單方能治大毛病”、“一個小單方,氣死老中醫”,正是對我縣民間侗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凝難雜癥等疾病獨特療法和顯著療效的高度贊賞。

一、發展我縣侗醫侗藥產業的基礎條件。侗醫侗藥以其簡、便、廉、效的優勢在侗族地區應用普遍,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在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肝病、小兒驚厥以及小兒抽搐等方面在侗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我縣地域獨特,植被豐茂,藥用資源物種較多,為我縣侗醫侗藥發揮其獨特療效提供了便利條件。侗醫傳承雖然保守,但只要政府相關部門能夠正確引導,積極鼓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侗醫藥交流平臺等方式,就能讓侗醫藥打破思想的“禁錮”,與志同道合者合作研究,并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創新,發展壯大。

我縣各族人民一直以來在疾病的救治過程中都充分利用了侗醫藥,且侗醫侗藥的挖掘、整理工作也未曾停止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縣衛生部門先后組織過多次侗醫侗藥的挖掘整理、方藥收集和侗醫藥普查等工作。如:1959年,我縣衛生部門召開了有95名侗族中草藥醫生參加的獻方、獻藥座談會,收集民間秘方、驗方1410個,經臨床實踐,大部分療效顯著;據《湖南民族志》記載:1978年,我縣衛生部門選派醫務工作人員2名,走訪了6個公社,12個大隊,召開侗醫藥人員座談會11次,采訪侗醫藥傳人60余人,收集驗方64個,侗醫藥標本162份;1986年,我縣侗醫藥資源普查隊歷時一年零三個月,調查走訪了21個鄉鎮,128個村,200多個大小山頭,對以天雷山、美巖大坡、其頭山為重點的侗醫藥資源區進行了詳細普查,理清了我縣侗醫藥材資源,初步探明了侗醫藥材分布規律,認真總結了民間侗醫藥用藥經驗,走訪了50多位名侗醫藥醫師,收集民間驗方272個,收集整理藥用資源1000余種,其中侗藥447種,并就此次普查編寫了《侗醫藥普查資料匯編》。

二、發展我縣侗醫侗藥產業的迫切需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對于天然藥物、傳統醫藥等現代醫學替代療法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積淀的民族,侗醫侗藥在保障我縣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千百年來與疾病抗爭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縣的侗族醫藥技術淵源流長,療法獨特,療效顯著,但由于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封閉和自給自足狀態,有面臨失傳的危險。首先,我縣民間掌握侗醫藥技術的人員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不高,幾乎都沒有受過高等醫學教育,不能將其寶貴的特色侗族醫療技術進行完整記錄,容易失傳。其次,侗醫藥傳承觀念保守,受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落后封建思想的影響,加上當前愿意主動學習侗族醫藥技術的年輕人不多,我縣乃至全國的侗醫藥技術傳承方面都面臨有后繼乏人的危險。再者,由于侗族醫藥資源開發不合理,我縣的藥用資源大部分都是以原藥材方式外銷,加上近年來中藥材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老百姓過渡挖掘藥材的現象較為嚴重,我縣侗醫藥藥用植被得不到合理、有序的開發和利用,侗醫藥資源呈日漸萎縮的趨勢,為此,發掘、整理和科學開發我縣的侗醫藥資已經源迫在眉睫。

三、發展和壯大我縣侗醫侗藥產業的幾點建議。侗醫侗藥是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的通道縣、貴州的黔東南地區等兄弟侗族地區也正在積極發展侗族醫藥。為了進一步開發我縣的侗醫侗藥資源,發展我縣民族醫藥產業,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完善組織,成立機構。我縣侗族醫藥產業的開發和發展僅靠政府的引導而沒有經濟實體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是難以實現的,同樣,僅靠企業經濟實體的市場化運作而沒有政府的引導,就目前我縣侗族醫藥的發展現狀以及軟硬環境來說也是十分艱難的。加上我國其他兄弟侗族自治縣在侗族醫藥產業發展方面早已走在前列,所以,我縣侗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就必須要將政府的合理引導與企業經濟實體的市場化運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一方面,縣人民政府要將我縣侗族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的侗族醫藥事業發展領導班子,負責我縣侗族醫藥事業發展綜合協調、標準制定、規劃制定、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引導有意向的企業經濟實體在其內部成立侗族醫藥產業發展的相應子公司,分別負責侗族醫藥產業發展中的技術與資源發掘、標準制定、產品研發、生產流通、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切實推動我縣侗族醫藥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查看全文

新農合保險試點匯報

20××年1月×日,我縣×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議》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了縣長辦公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縣委常委會議,決定我縣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以農民自愿為原則,以家庭為單位,以農民繳費和政府、集體支持為籌資方式,以大病統籌,互助共濟為保障形式,以提高集體抗風險能力為目的,以提高農民整體健康素質為目標,并由分管副縣長牽頭,縣衛生局具體組織實施。先后組織有關部門到*等試點縣學習經驗,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兩個鄉鎮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在策劃、籌備以及試行過程中,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試點鄉鎮農民的普遍支持,進展順利。這為我縣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開了個好頭,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現將近一年來我縣新型農保試點工作的運行情況匯報如下:

一、運行情況

從×年×月×日正式開展以來,由于領導重視,組織健全,措施有力,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運行良好,基本贏得了農民的認可。同時也為增強農民集體抗風險能力,緩解參保農村居民因病致貧、返貧,改善參保農民整體健康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穩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承保情況。×鎮、×鄉兩個試點鄉鎮共有農業人口×人,其中學生人數88人,參加商業保險人數28人。本年度兩個鄉鎮應參保人數×人(包括五保、低保戶68人),實際參保人數88人,參保率5.42%;全縣共籌集農保基金580元,其中縣財政撥付補貼資金30元。

2.補償情況。截止2年月2日,共2××人次獲得保險補償,給付補償金額累計v.54元,平均補償金額為每人次××14元,單次最高補償金額為××元,最高賠付比例為××,平均賠付比例為v60%。在縣內縣級醫院住院治療的,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v65%;在縣外醫院住院治療的,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27.57%;選擇在基層衛生院住院治療的,獲保險補償的僅有2例,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0.××%。

二、主要措施

查看全文

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運行情況匯報

××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試點工作運行情況匯報

20*年1月*日,我縣*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議》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了縣長辦公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縣委常委會議,決定我縣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以農民自愿為原則,以家庭為單位,以農民繳費和政府、集體支持為籌資方式,以大病統籌,互助共濟為保障形式,以提高集體抗風險能力為目的,以提高農民整體健康素質為目標,并由分管副縣長牽頭,縣衛生局具體組織實施。先后組織有關部門到*等試點縣學習經驗,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兩個鄉鎮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在策劃、籌備以及試行過程中,原創: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試點鄉鎮農民的普遍支持,進展順利。這為我縣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開了個好頭,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現將近一年來我縣新型農保試點工作的運行情況匯報如下:

一、運行情況

從*年*月1日正式開展以來,由于領導重視,組織健全,措施有力,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運行良好,基本贏得

了農民的認可。同時也為增強農民集體抗風險能力,緩解參保農村居民因病致貧、返貧,改善參保農民整體健康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穩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查看全文

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匯報

20*年1月*日,我縣*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議》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了縣長辦公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縣委常委會議,決定我縣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以農民自愿為原則,以家庭為單位,以農民繳費和政府、集體支持為籌資方式,以大病統籌,互助共濟為保障形式,以提高集體抗風險能力為目的,以提高農民整體健康素質為目標,并由分管副縣長牽頭,縣衛生局具體組織實施。先后組織有關部門到*等試點縣學習經驗,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兩個鄉鎮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在策劃、籌備以及試行過程中,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試點鄉鎮農民的普遍支持,進展順利。這為我縣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開了個好頭,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現將近一年來我縣新型農保試點工作的運行情況匯報如下:

一、運行情況

從*年*月1日正式開展以來,由于領導重視,組織健全,措施有力,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運行良好,基本贏得

了農民的認可。同時也為增強農民集體抗風險能力,緩解參保農村居民因病致貧、返貧,改善參保農民整體健康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穩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承保情況。*鎮、*鄉兩個試點鄉鎮共有農業人口*人,其中學生人數*8人,參加商業保險人數2*人。本年度兩個鄉鎮應參保人數*人(包括五保、低保戶6*人),實際參保人數*8人,參保率5*42%;全縣共籌集農保基金580元,其中縣財政撥付補貼資金30*元。(具體見表1)。

2、補償情況。截止2年月2日,共2××人次獲得保險補償,給付補償金額累計v.54元,平均補償金額為每人次××14元,單次最高補償金額為××元,最高賠付比例為××,平均賠付比例為v60%。在縣內縣級醫院住院治療的,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v65%;在縣外醫院住院治療的,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27.57%;選擇在基層衛生院住院治療的,獲保險補償的僅有2例,賠付金額占總賠付金額0.××%。(具體賠付情況見表2、3、4、5、6)。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一、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與人文的融合

古代,醫學被宗教神學束縛,自然哲學與神靈相結合的醫學模式成為醫學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來,自然科學不斷發展,對人體結構的深入了解使得醫學逐漸轉成專業性的自然學科,但以技術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滅了人們對醫學人文素養的追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20世紀后,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理論知識高速發展和不斷完善,醫學表現出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自然學科與社會、經濟、倫理、心理、法律、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形式。醫學模式也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3]。醫學人文素質成為醫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國內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

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伴隨全球經濟化資本主義浪潮的影響和醫療現狀的嚴峻,加之新型醫學倫理問題的不斷涌現,醫療資源緊缺、醫療費用高漲、醫務人員思維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醫患關系疏遠、醫療糾紛增加[4-5]。國內一些醫學院校提出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三者并重的教學模式,開展了醫學人文素質方面的研究,開設了醫學人文系、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醫學倫理學課程和實踐活動,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過程中。

三、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醫學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蝕,重專業輕人文。隨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逐漸擴大,實利原則嚴重侵蝕我國教育制度。學校偏重學科教育,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熏陶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導致醫學人文教育嚴重不足。據統計,其中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2.醫學人文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談,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談,相關課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占了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總課程的86%,醫學人文教育缺乏其應有的空間。醫學教育缺乏對醫學生的道德、人格的培養以及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此外,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的內容偏重于概念與理論原理,學科的內在聯系不緊密,與社會脫節較為嚴重,缺乏實踐教學。教學方式傳統化、應試化。3.文、理、工分科以及醫學專業化,及教學資源不足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影響。人文素質依賴于終身的培養。但現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涇渭分明的培養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醫學專業的老師對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師缺乏醫科背景,導致課程趣味性或專業性不強。相關課程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及再評價體系。同時,作為人文和醫學的交叉學科,師資隊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

查看全文

高等醫學教育的對比及啟示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美國哈佛醫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新一輪醫學教育改革,以及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兩所國內高等醫學院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分析不同醫學教學模式的特點,總結對比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通過借鑒總結不同院校的改革經驗,為國內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體系;高等醫學教育;教育改革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質量醫學診療以及醫學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美國作為西方高等醫學教育的代表,其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1]。自2015年始,美國較多醫學院校對課程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本文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為基礎,討論和比較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希望能為國內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特點

哈佛醫學院自1985年以來實行“新途徑”(newpathway)教學模式,即前兩學年“以器官系統為基礎”(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后兩學年以臨床實踐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醫學院通過總結前期經驗和反饋,提出了新的醫學教學模式(圖1)[2]。與之前的“新途徑”教學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第一學年以醫學基礎課為重點,更加強調了醫學實踐課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為以功能學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題開展的多學科教學。醫學實踐課程貫穿第一學年,與第二學年的臨床見習(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銜接。可以看到,醫學實踐課程和臨床見實習貫穿整個簽兩年半的醫學課程中,在入學開始即安排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可見此次課程改革對臨床實踐的重視程度(圖1)。另外,在課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學年增加了醫學生領導力培訓課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級實習醫師直接帶教低年級見實習醫師。“學-用-教”模式的開展,將醫學生獨立學習、教學相長以及領導力培訓結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教學模式特點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論文

大學語文作為在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是醫學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主要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必備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準確表達自我見解的能力,提高文學修養、陶冶人格境界、熏染審美情趣,同時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醫學文化與傳統,促進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醫學精神的融合。但是,當前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進而探索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以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目前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地位邊緣化

在當前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們每天忙著背英語、學習繁重的專業課程、考各種各樣的能力證書,課外時間又忙著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或者打工實習,非專業課程被忽視成為正常現象。大學語文被學生認為是“高四語文”,處境更加尷尬。這些情況也會影響到大學語文老師教學和教研的積極性,不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時間一長這門課程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二)缺乏兼具醫學教育特點的教材

查看全文

衛生素質安排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提高公民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法律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努力提升文明素質,增強公民意識、公德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創建文明城市、構建文明和諧美好新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有力的精神支撐、堅實的道德基礎和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工作方法和目標

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創建”五十百千環境優美示范工程“三基地一窗口”建設、美環境、講文明、樹新風“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感恩奮進“主題教育,根據縣精神文明建設總體目標和”十二五“規劃。積極倡導文明禮儀、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崗敬業、誠信服務等良好社會風尚,進一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組織領導

成立縣衛生系統”文明素質工程“領導小組,為促進工作順利開展。由局黨委書記、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股室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局辦公室。

查看全文

衛生局年終工作總結3篇

第一篇:群眾健康和食品安全工作總結

今年以來,我區衛生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衛生局的精心指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年目標任務,凝心聚力,狠抓落實,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為保障全區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況及工作措施

(一)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14年我區參合人數78781人,參合率達99.21%,共籌集新農合基金2678.5540萬元;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左右;1-9月,新農合基金總支出1734.3876萬元,基金使用率64.75%,受益199718人次。

(二)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突破。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全面實施“衛生脫因提升工程”。目前,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預算投資370萬元的聯棚衛生院建設項目和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預算投資420萬元的土城衛生院建設項目已相繼開工,預計明年年初即可投入使用;二是2月17日,區人民醫院新院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開設床位300余張;三是整合2010年~2014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中央、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用于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地方配套投入;四是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以獎代補”資金納入區財政年度預算安排。今年,共投入100萬元,對全區12所村衛生室進行了標準化建設,使轄區人民群眾的就醫環境大為改觀,其中:建筑面積180平方米、總投資35萬元的土城鄉村衛生室即將竣工;五是多方籌措資金20余萬元,為全區49所村衛生室添置或更新基本醫療設備13類395臺件,村衛生室服務項目逐步拓寬;六是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目前已完成2個鄉鎮衛生院國醫堂建設,3個村衛生室被命名為“省中醫藥服務示范村衛生室”;

(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扎實有序開展。截至目前,全區新建居民健康檔案4180份,累計建檔93189份,建檔率87.09%,其中電子健康檔案92947份,電子建檔率86.87%;老年人體檢4897人;規范管理高血壓患者5048人、糖尿病患者1230人、重性精神病患者393人;0~6歲兒童體檢1113人1305人次,集居兒童(幼兒園)體檢3162人。適齡婦女免費增補葉酸329人,發放葉酸1974瓶;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174人,補助金額5.22萬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