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新一輪大發展
時間:2022-07-14 03:26:00
導語:推動教育新一輪大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推動下關教育在新一輪科學發展上實現新跨越,為建設現代化濱江城區作出新貢獻?下關區教育局潘局長這樣回答:“我們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創新實踐,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精細化的管理目標;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建設常態下的高效的課堂,才能盡快擴大優質教育的覆蓋面,才能使下關教育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在新一輪的教育發展中走在前列!”
十年布局:整合資源做強名優學校
天妃宮小學是南京市首批”老八所”省級實驗學校,也是下關區小學教育的龍頭,是南京辦學實力較強的百年老校之一。近年來,配合城市建設,天妃宮小學易地重建,政府總投資一億元,2007年投入使用,同時區教育局擴大了天妃宮小學的辦學規模,將原永寧街、商埠街小學并入,使得天妃宮小學的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不但解決了小學教育高位發展瓶頸的問題,也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所帶來的好處。
“我們區的學校較為密集,其中既有辦學質量優異的品牌學校,也有一批教育水平較為薄弱的‘麻雀學校’。”潘局長如是說,“企業學校的加入,使得下關區學校資源總量得到了擴大,但數量上升的同時也對繼續提高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對新形勢,區政府和教育局以“放大名優學校、改造薄弱學校”為宗旨,以既有的一批辦學實力較強的學校為基礎,開始有計劃地推進轄區內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從98年全區第一輪教育布局調整,直到2007年的學校再整合,十年的周期,三輪的布局調整,全區減少了17所“麻雀小學”,新建城市建設配套小學3所,小學高優質資源占小學總數的75%,全區就讀省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占全區小學學生數的76.1%。有效地解決了老百姓子女上學和上好學的問題。體現了較高的群眾認可度、滿意度。區域教育資源的有效的整合,使得小學布局、規模設置更加合理、科學,整體辦學實力明顯增強,為下關區小學教育進一步在高位上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精細管理:創造常態優質教學環境
“布局調整僅僅是改善了教育的外部因素,而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實在在抓住課堂這個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才是關鍵。”分管小學教育的王啟倫副局長坦率地說。
多年來,下關區堅持課堂是教育主陣地,是教育教學中心的中心。下關區教育局每月定期召開校長會,每次會議都必談課堂管理、必談課堂評價、必談課堂質量,營造課堂核心理念。近年來,全區涌現出濱江小學、小市中心小學、礪志實驗小學、第二實驗小學等教學管理精細化的典范學校。
濱江小學將目標細化,集中致力于實現看得見、摸得著的管理目標。小市中心小學以“做好細節”為要求,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形成了“我的事情我負責”的工作作風。礪志實驗小學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檢查有反饋。學校行政班子每人分管一至兩門學科,每人聯系一個年級組,通過質量調研、隨機聽課、連續跟班聽課等多種形式,堅持沉下課堂并參加教研活動,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常規落實情況,并與教師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題。第二實驗小學通過一系列分年段的學科競賽來考查常態下的課堂教學效益,以競賽活動促進家常課質量的提高。
為了更好的抓住日常教學質量,創造一個常態優質教學的環境,下關區教育局還堅持開展“局領導校園一日行”活動和教育教學常態專題視導工作,由教育局局長、副局長親自帶隊負責,教育局初教科、教研室、學校名優師代表和政府督導室“四位一體”組成視導組。“視導組100%聽課到每一個班級,100%聽課到每一個學科,100%聽課到每一位教師。不打招呼、不定時間,隨時走進學校、課堂,為的就是獲得最真實的常態教學反饋信息。”堅持不懈的全面精細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下關區學校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同伴互助:加快資源整合品牌出新
教師的個體素質是維持學校常態教育質量的基礎,而教師所在的教學團隊才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如何整體提升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發揮其在追求常態優質教學的中的優勢作用,下關區各個學校都有著深入的思考,并相應采取了切實可行的工作。
“我校青年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64%,因此,我們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突出抓好青年教師隊伍上面,以青年教師群體和個人發展為宗旨,充分利用學校人、財、物、信息等校內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分層次地開展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比如,我們將‘整合優質師源,發揮師資優勢’作為教師群體培養目標,在以語、數兩學科為單位來打造優秀教師團隊的基礎上打造外語、音、體、美等學科團隊,通過發揮團隊中品牌教師的優勢來起到示范、引領和輻射的作用,從而提高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升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天妃宮小學許校長說道。
此外,天妃宮小學還善于整合學校的特色文化,從多側面多角度整合學校資源,豐富辦學內涵,彰顯辦學特色。天妃宮小學提出了校園文化無字化,辦學理念形象化,辦學特色個性化的實踐思路。圍繞“天天向上”的校訓,學校創造了卡通人物“天娃”陪伴孩子成長,將“求實創新”的校風形象化,把老校文化物化于學校雕塑,從而形成天小獨特的理念文化,對1800多名學生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構建品牌:探求教育特色發展之路
為了將學生教育成為一個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下關區的學校還積極從建設特色校園入手,力圖通過營造適宜的教育氛圍使孩子健康成長。
下關區第二實驗小學追求并探索“博求”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讓校園博客成為校本教研的主陣地,不僅成為教師互相學習、共同研究的平臺,也是學校校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交流互動、共享展示的舞臺,學校已成為該地區“求學難”的熱點校之一。
小市中心小學以教育科研、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優良的師資隊伍為基礎,專注于“活力校園”的建設,多年堅持開展“活力課堂”研究,打造一支“活力教師”隊伍,使小市中心小學已成為城東一所充滿活力的省級實驗學校。
礪志實驗小學在經歷四所較薄弱學校的合并、整合后,提出了以“練武礪志”為突破口的特色學校建設之路,“礪志”教育已由面上的特色活動走上了全方位的學校文化建設中。2007年“礪志”現象成為全市教育的亮點,市教育局在該校召開了教育管理專場的現場會。
濱江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被收入“南京素質教育案例30條”一書,成為下關教育一張新的名片。
此外,小班化教育在七年的實踐中展現出獨有的優勢:五所村小學面向每一個孩子開展“閱讀伴我成長”的大課堂教育;建寧小學的“善小”教育,鄭和小學的“鄭和”精神教育,閱江樓小學的“感恩”教育等等,讓更多的孩子在下關的校園里享受了更好的更適合的優質教育。
“讓每一個師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充實與升華,讓每一個師生都成為幸福生活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小市中心小學蔡明校長的話可能是下關區近三千名校長、教師的心聲。
下關區教育局王啟倫副局長說“在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精細化管理是一種過程管理,需要抓好每一個環節,步步夯實,努力追求人文化的管理藝術,以師生發展為最終追求目標,全方位的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我們完全相信,下關區將嚴格秉承建構“和諧下關”、建設“和諧教育”的目標,關注每一所學校的發展,在政策、機制、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證,抓好常態教學管理,增強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內的輻射力,切實做到讓區域內老百姓享受到區域優質的義務教育資源帶來的切身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