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20:26: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服務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立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由于“重工輕農”或“重城輕鄉”的思想,我國在公共服務方面一直實行城鄉分割的“兩種制度”,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城鄉居民在公共服務方面差距懸殊。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這段表述對建立中國特色的城鄉管理體系,尤其是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城鄉社會公共服務是一項十分艱巨和復雜的系統lT程,門類很多,既包括基本民生方面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也包括公共安全方面的社會安全、消費安全、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在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既要強化重點,又要兼顧全面,分階段、有重點、按步驟地逐步建立起重點突出、門類齊全、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是“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落實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進一步推進.“十二五”時期繼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建設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1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1.1國外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研究
在國外。關于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的研究并不多。l9世紀后半葉,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代納(Wagner)初步提出了公共服務的概念l_。美國教授湯瑪斯伯尼斯頓研究了農村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財政問題.指出在農村和城市實施不同的教育、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產生城鄉差距和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原因[21。Knight等認為戶籍制度賦予了城市居民在住房、醫療、養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勞動力的流動依然難以緩解城鄉收人差距。Carter研究認為,城市傾向政策由于部門傾斜的收入轉移以及在健康、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不均等,都將對未來的經濟增長不利網。
1.2國內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研究
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朱米均等[41提出以采用私人部門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務質量為特征。關于新公共服務理論。馬英l5}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對公共管理學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和建立的。關于治理理論。李軍鵬[61認為,應著重研究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與體制,主張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的公共管理模式.主張各種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與政府一道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馬國芳等【提出了關于社會公共服務新趨勢理論,認為政府理念應企業化,引進績效目標管理。覃俊波等(2008)提出了關于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第i條道路”理論。田自學1、陸明遠19]等學者也分別提出社會公共服務管理職能問題、體制機制創新趨勢理論。關于城鄉公共服務統籌供給問題。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㈣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務制度的安排后,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見。姜巖等…]指出從城市偏向政策向城鄉關系平等和兩個部門均衡發展轉變關鍵點在于農民人數的大幅度減少以及城市居民占人口比重的提高。
村委管控流動人口服務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堅持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原則,通過規劃、系統推進、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機制,加強保障流動人口的權利和發展權利,促進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服務均等、和睦相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加快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通過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保障有力”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機制。構建全區流動人口綜合信息平臺;實行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服務”;實現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公共資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2012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2013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100%。
三、工作任務
(一)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統籌管理、綜合決策工作機制
計生委加強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按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方案》(鄭政辦〔〕90號)要求,結合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堅持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原則,通過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切實保障流動人口的基本權利和發展權利,促進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服務均等、和睦相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加快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通過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保障有力”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機制。構建全區流動人口綜合信息平臺;實行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服務”;實現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公共資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2012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2013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100%。
三、工作任務
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方案
為進一步提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能力,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從管理向服務的重大轉型,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根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原則,以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為核心,以黨政部門為主導,強化部門職責,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維護流動人口基本權利和發展權利,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工作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推進、重點突破、創造特色”的基本思路,探索構建“5+8”流動人口均等化服務模式(即推進宣傳倡導、避孕節育、生殖健康、優生優育、獎勵優待等五個方面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身份管理、子女受教育、就業創業及培訓、醫療衛生、便民利民、幫扶救助、政治待遇、社會保障等八個方面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以下目標:
1.近期目標:通過試點探索、有序推進和不斷深化,到年末,全實現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所有流動人口,流動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建立運轉協調、保障良好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機制。全員流動人口信息采錄率、職能部門公共服務職責落實率、流入群眾對服務均等化滿意率均達到95%以上。
計劃生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預案
根據《省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方案》(浙人口計生領辦〔〕4號)、《轉發市人口計生委關于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方案的通知》(甬政辦發〔2010〕272號)精神,在繼續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暫住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政辦發〔2008〕93號)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方針,以擴大計生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優化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質量為目標,加快構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計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努力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促進融合。要立足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廣大流動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對流動人口實行與戶籍人口同服務、同管理,使流動人口融入當地鎮(街道)、村(社區),實現流動人口與當地村(居)民的和諧相處。
(二)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堅持底線公平、機會均等,切實保障流動人口育齡夫婦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權利,保障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著力縮小與戶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綜治委人口管理若干意見
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切實做好我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流動人口持續增長,目前已逾百萬,在其成為我市加快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同時也為城市管理帶來新的挑戰,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難度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繁重。加強新時期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不僅是構建“平安”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政府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迫切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把其作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均等化的重要內容,強化服務和管理并重意識,切實按照國家和省、市的部署要求,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努力把我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明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公平對待、搞好服務、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區依法自治、群眾廣泛參與,將流動人口服務與房屋租賃服務有機結合,完善以證管人、以屋管人、以業控人的服務管理配套措施,推動涉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各項工作協調發展,為實施我市新的發展戰略、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二)主要目標。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需要的組織網絡、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和保障機制,提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信息化、社會化水平,實現由單一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變、由政府部門管理向社會化管理轉變、由單純的以證管人向以屋管人、以業控人和運用信息化手段服務管理轉變、由治安管理型向城市統籌規劃和綜合管理模式轉變;建立惠及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努力滿足流動人口對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均等化的新期待,使流動人口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預防、控制和打擊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活動能力不斷增強,社會治安環境不斷得到優化。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要點
2014年全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要以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繼續深入貫徹《省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辦法》、《市關于進一步推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深入開展的實施意見》和相關文件精神,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為實現“3785”目標,打造美麗、和諧、幸福首善之區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健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
完善組織機構建設。進一步健全各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完善職責分工,切實把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及時調整充實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領導機構,健全辦事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加強流入和流出各部門間的協作配合,依托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平臺,形成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更大合力。
不斷完善區、街道、社區(村)流動人口三級服務管理機制建設。整合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力量,強化“新市民”綜合服務大廳功能,為流動人口實行“一站式”服務管理。街道、社區要做好創優“新市民服務管理站”和“新市民服務管理分站”示范點工作。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按照城區500︰1、農村800︰1的比例配齊配強流動人口專職協管員,切實做好協管員的招錄、培訓、管理、使用、考核等相關工作,提高隊伍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實行群防群治,充分發揮和調動基層組織、治保干部和治安積極分子作用,協助有關部門和流管站做好服務管理工作。
強化保障機制建設。按照“分級管理、分級分擔”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將各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公經費、專職協管員工資和居住證成本性開支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的要求,保障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經費。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弊端及策略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走訪調研等研究方法,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弊端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及治理提供理論參考。研究指出,目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的現實弊端主要體現為:機構設置“中間大底層小”,基層縣、鄉鎮政府職能弱化;政府權力高度集中,基層鄉鎮權責失衡;簡單套借上級政府機構職能定位,有職能無標準;相關制度法規彈性大,專項規范制度缺乏,基層規范制度不細化等。提出: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管理機構設置,平衡基層政府管理權責,大力發揮非政府機構組織的作用,明確政府管理職能,制定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標準,加強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法規建設,逐級細化相關制度規范等治理策略。
關鍵詞: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治理
在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背景下,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疑是學界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議題[1]。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而言,體育治理的問題,根本上還是體育體制改革的問題。因為,體制創新現時已成為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格局、獲取體育事業新進步的不竭動力[2]。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而言,體制問題無疑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及核心問題,其不僅制約著當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效度和廣度,而且決定著未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遠度和深度。雖然農村體育及其公共服務業已引起了部分體育學人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但是,對影響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及發展的根本性、深層次的因素———體制性障礙問題,其研究還相對鮮見。誠然,在我國大力構建體育強國、推進體育治理現代化、建設與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時背景下,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體制性障礙問題的研究,無疑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1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的涵義及構成要素分析
學界較具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體制是機構與規范兩個基本要素所組成的結合體或統一體[3]。所謂公共服務體制,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4]。據此,結合當前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和管理由各級政府部門主導的實際來看,筆者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定義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各級政府組織管理機構及相關規范和制度的總稱。從上述界定不難發現,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的構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各級政府管理機構,二是由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各級政府管理機構制定的相關規范和制度。從其管理機構設置來看,當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管理機構主要由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相關管理機構組成。根據2009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體育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9]23號),從其對國家體育總局內設機構職能的規定可見,代表中央政府具體承擔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機構實則為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5]。在國務院及國家體育總局的統一領導下,省、地(市)、縣(區)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體育行政部門,主管、推動著本行政區各項體育工作[6]。各省(市)體育局是各省級政府主管本省體育工作的直屬機構。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省體育局下屬的群眾體育處,具體負責對全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管理,明確指出有指導和推動農村體育發展的職能[7]。從其職能定位來看,主要依據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的職能定位,但其與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制定的職能內容頗為相似,只是職能管理的范疇僅限于湖北省內。地市級體育局是地市級政府管理全市體育工作的職能部門。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湖北省荊州市體育局目前有局機關編制21名,下屬5個二級單位,干部職工214人,局機關內設6個職能科室。其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相關職能規定的表述幾乎與上級部門的職能規定完全一樣。其下屬群眾體育科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相關職能也與湖北省體育局群體處的規定一樣,只是籠統地指出具有指導和推動農村體育發展的職能[8]。縣(市)體育局是縣級政府管理全縣體育工作的職能部門。以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為例,公安縣體育局的機構級別相當正科級,為公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所屬事業單位,其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職能的相關規定為:推進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和體育公共服務[9]。無疑,其相關職能規定的表述與上級湖北省體育局以及荊州市體育局的相關規定高度一致。其下屬群眾體育科的相關職能規定為:指導和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可見,其下屬群眾體育科的相關職能規定與上級機構的相關職能定位也是如出一轍。我國鄉鎮政府體育管理機構設置比較復雜,一般根據各鄉鎮的工作特點而定,各鄉鎮的機構設置也不完全一樣,有的設置為文體站,有的設置為綜合站,有的設置為文化服務中心等。如前面列舉的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其下屬鄉鎮1990年至2003年期間成立了體育站或體育辦公室,與文化站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2003年后更名為鄉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課題組調研走訪中發現,公安縣下屬鄉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一般配置有1-2名工作人員,且不少是由兼職人員擔任,中心常常處于“閉門狀態”,中心工作職責鮮少予以明文規定,其實際工作也是文多體少。事實上,基層文體機構合并重組導致其體育服務職能弱化的現象在全國已較為普遍。從相關規范和制度建設來看,就國家層面而言,國家制定有關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及其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規范制度和準則始于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可謂拉開了相關規范和制度建設的帷幕。至今,我國有關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規范制度和準則在不斷增多,符合當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要求。然而,盡管有關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相關規范和制度建設日益得以加強,但是,在當前加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體育強國的背景下,還尚未見到專門針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專項制度規范。此外,就地方層面來看,省級政府對于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有關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文件,一般能給予及時回應,但對于部委及其司局文件,有時則情況迥然。以湖北省為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為貫徹實施國家及中央政府頒布的有關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規范制度和準則的文件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也頒布了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相關的規范制度和準則。例如,1995年國務院下發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以及2006年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文件規章,與之相對應,湖北省均制定了相關文件予以貫徹落實。然而,對于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02年頒發的《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卻尚未見湖北省政府及湖北省體育局制定相關制度規范或意見。查閱發現,河南省、安徽省等省級政府也未針對《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制定相應制度規范予以回應??梢?,僅從制度規范的制定層面看(暫不論其實施成效),對于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規定,一般省級政府會不折不扣地“遵照執行”,而對于平級的相關部委及其下屬司局的意見,省級政府常常只是“轉發或參照執行”,并安排相應廳局予以處理。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有利于省級政府部門工作的創新。調研中發現,地市、縣、鄉鎮三級政府主要以接收、傳達上級政府的文件精神為主。就湖北省下屬的地市、縣、鄉鎮政府而言,除了近年來湖北省下屬的地市縣級政府普遍制定了《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以及針對《“健康湖北”全民行動計劃(2011-2015年)》[10]了相應制度文件外,鮮少見制定專門針對基層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專項制度規范。而對于最基層的鄉鎮政府而言,更多的則是按照縣級政府的文件規劃執行,鮮見制定更為細化的相關規范制度文件。盡管近年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在基層農村取得了累累碩果,然而遺憾的是,鮮少見基層鄉鎮政府制定專門針對基層農村體育發展及其公共服務建設的專項制度規范。按理說,從省到地市,再到縣鄉,越是基層政府,越接近農村,對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及其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越宜得以細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這樣才能保證一個良好的政策在基層農村有效施行。無疑,這是今后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及其體系建設進程中有待予以完善的一個重要問題。
2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制現有弊端分析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總結暨工作思路
一、貫徹《意見》,人的現代化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區委、區政府認真研究、領會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率先基本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意見》精神,組織區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具有我區特色的人的現代化的課題研究。初步形成了《關于落實以“人的現代化”加速新城建設的實施方案》和《打造活力社群,提高幸福指數,以率先基本實現人的現代化加速現代化國際性城市新中心建設》的工作報告,明確了我區基本實現人的現代化指標體系,確定了區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中心擴建升級、青春健康館等一批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項目,并納入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二、強化組織,人口服務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2012年,全區緊緊圍繞全年人口計生工作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各項工作任務有序順利完成。
1、優生促進,幸福家庭建設惠及萬家。制定了《區關于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實施意見》,對1942人進行了免費孕前優生檢查,目標完成率達102.2%。調整了區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領導協調小組,完善了工作方案,投入20多萬元資金,向轄區內嬰幼兒家庭贈送早期發展體驗卡;成立了區級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中心,為轄區內0-3歲嬰幼兒家庭提供免費咨詢服務。組織開展了《百場早期發展知識進社區》活動,舉辦各類幼兒健康講座20多場。
2、幸福宜居,人口文化建設不斷深化。全區布展各類戶外計生宣傳畫120多幅,人口文化長廊12個,文化書屋(架)40多個。江心洲街道在人流量較大的民安路制作了35塊高檔次人口宣傳標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人口文化宣傳街。在興隆街道的積極配合下,精心設計制作了樂山路人口文化社區,一期工程已峻工。全年有近700條信息被省市人口網站錄用,區人口工作被省市電視臺、報刊、網站報道7次。
民生一卡通工程建設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作出的“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C一卡通指示要求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工作有關決策部署,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創新應用示范工作的通知》(人社廳函〔2020〕127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實施“民生一卡通”工程打造社會保障卡創新應用示范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府辦發〔2020〕64號)文件要求,推進我縣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民生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積極支持和參與市全國社會保障卡(含電子社保卡,以下統稱社保卡)“一卡通”創新應用示范市打造工作,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便利群眾辦事、提高服務效能”為宗旨,以推動社??ㄔ诠卜疹I域的廣泛應用為重點,以逐步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保卡“一卡通”政務服務和居民服務新格局為目標,堅持場景大數據發展理念,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民生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推動市率先建設全國社??ā耙豢ㄍā眲撔聭镁C合示范市,為全國各地推動社??ā耙豢ㄍā眲撔聭锰峁┙涷灲梃b和模式參考。
(二)基本原則
1.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按照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的要求,圍繞全縣規劃,落實“民生一卡通”應用工作方案,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民生一卡通”工程建設工作。
2.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整合相關部門數據和行業資源,建設“民生一卡通”綜合服務平臺,開放平臺接口,共享平臺資源,促進城鄉居民相關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為未來城市征信和民生大數據服務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