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朗誦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23:4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適合朗誦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激趣入境,啟迪美
1、活動準備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關鍵。
一是豐富經驗。在中班欣賞散文《芽》中,活動前可先試探一下幼兒對芽這個事物是否熟悉,結果發現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甚至認為芽指的是牙齒。于是,我們就在課前做了經驗的鋪墊,帶孩子來到花園里找嫩芽兒。結果孩子一下就來了興趣,很快的就進入了散文的學習。二是提前理解散文中較難懂的詞匯。要做好詞匯的前期豐富,對于幼兒來說,一個活動中,能接觸三~四個新詞匯就已經足夠,那么教師就要選擇那些不一定要在集體活動中學習的新詞匯在課前提前豐富。三是準備幼兒熟悉并感興趣的游戲。這樣可以把重點關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戲規則上。在幼兒學習散文前,根據不同的需要做好經驗的鋪墊,幫助幼兒從直觀的經驗進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與散文匹配的導入方式。
兒童散文欣賞的導入方式有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導入方式有談話導入、謎語導入、情景表演導入等,也可結合圖片、圖譜、課件等來導入。導入環節不是活動的主體,更不是整個活動的重點,它所占的時間一般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它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注意良好情緒、情感氛圍的營造。
二、引導感悟,感受美
1、讓幼兒在傾聽的過程中感悟、體會,注重直觀性。
在初步欣賞散文時,教師應創設一個有音樂、有朗誦、有畫面的動感情境,把孩子帶入散文的意境中,讓孩子從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來感知散文,讓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文學作品碰撞。如我們把優美的散文繪制成色彩鮮艷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錄制成配樂散文錄音,這種目有所見,耳有所聞的方法,一下子就讓幼兒帶著愉悅、好奇之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之中,為幼兒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2、在寬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一是完整欣賞配樂散文朗誦,使幼兒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優美的散文課件,讓幼兒帶著愉悅、好奇之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之中。如:散文《落葉》,為了描述小樹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變化,需采用形象的課件,用舒緩、悠揚的鋼琴曲作背景音樂,讓孩子視聽同步欣賞,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的情趣也被畫面和音樂所感染,欣賞水平得到了提高。活動中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幼兒充分感受散文所表現的意境,感受到了作品的文字美。二是整體欣賞和部分欣賞交替,讓幼兒在反復聽的過程中體味美。 ①、組織幼兒欣賞散文時,教師要善于把握提問時機。一是多聽少問: 二是邊聽邊問。②、根據作品的具體內容,運用一些可操作性手段來輔助欣賞。③、師幼共同朗誦散文,感受散文獨有的韻味。三是在趣味的游戲中跟誦散文。在散文詩《芽》中,我們設計讓幼兒扮演太陽、春風、雨露、芽等角色,分別跟誦對話語言。這樣,幼兒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戲當中,絲毫不覺得跟誦是件枯燥的事情。跟誦散文一定要以游戲貫穿始終,既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了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發展。千萬不可教師讀一遍,幼兒跟讀一遍,這樣只會讓孩子學的無味,教師教的很累。
三、積極拓展,鑒賞美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散文學習有創編要求,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散文欣賞教學中的拓展提升環節,教師要積極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了解散文結構是否適合幼兒創編;二是散文的哪一個地方可以創編;三是散文可以創編到什么程度。教師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對幼兒創編能達到的效果要有一個心理預期,不是說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這個環節,應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創編。
只有積極拓展散文的內容,激發幼兒情感,使孩子更快樂主動去欣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美,同時也為續編散好了準備。
篇2
一、配樂朗誦,聲情并茂
配樂朗誦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廣泛,許多教師都曾用過這種方法來進行詩文教讀。首先是詩歌教學。詩歌教學重在誦讀,學生如果能讀出詩味,讀懂情感,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怎樣能使學生讀懂感情讀出味道呢?那就是根據詩歌選擇合適的音樂,讓音樂帶領學生進入詩歌,讓音樂為教學設置一個最佳情境。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艾青的詩歌《我的思念是圓的》,教學時配上輕緩又略微活潑的鋼琴曲,教師輕柔而又深情地朗誦詩歌,學生跟著音樂跟著老師的聲音便自然地走進了明月朗照的中秋,走進了酸甜的思念之中。緊接著讓學生跟著音樂動情地大聲地誦讀,音樂此時自然能調動起他們的感情,幫助他們走進那種情境。如果沒有音樂,不僅老師的朗誦效果大打折扣,學生也很難在誦讀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
不僅是詩歌,散文的朗誦教學也適于配樂。如本冊第四單元多彩的四季,選擇的是四篇優美的寫景抒情的散文,朗誦時也應配上合適的音樂。如《濟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鋼琴曲《雪之夢》,這首曲子即舒緩又充滿溫情,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體會濟南的冬天充滿溫情的特點,伴隨著音樂我們仿佛聽到了老舍先生緩緩而有深情的講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則更適合《雨中漫步》等更為歡快的鋼琴曲,之后再讓學生配樂朗誦。當然,學生也不必全文朗誦,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文中喜歡的段落朗誦,然后在全班交流。
總之,形式多樣的配樂朗誦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感情,而讓語文教師頭痛的學生語感的培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另外,關于音樂的選擇,不僅局限于鋼琴曲,各種樂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學時可根據課文內容來選擇。如講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筆者認為用鋼琴曲不當,似乎二胡的憂傷深情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筆者選擇了二胡曲《睡蓮》。當深情的音樂起伏連綿時,教師用最質樸的聲音為學生講述起一個最普通的父親的“背影”故事,那樸實而真摯的情意就隨之流瀉而出了。
二、音樂導入,鋪路搭橋
音樂最能啟感,因而在教學之初,用合適的音樂作為新課的導入,能最快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最深刻地讓學生感知情感。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蕭乾的散文《棗核》,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因此,音樂導入時選擇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先讓學生體會中國人的這一份不朽的愛國情懷,再進入課堂教學,學生對這一情感的體會就會更加深刻。如果覺得這首歌有些老舊,或者學生不熟悉不感興趣,那么劉德華的《中國人》或者SHE的《中國話》則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聽完之后,讓學生談一談對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學生很自然會想到愛國,也更能體會這一深沉的情感。這樣的引入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而本單元“愛國情懷”這一情感教育的目標也就完全實現了。
再如,蘇教版選有《詩經•蒹葭》、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早被現代人譜上曲重新演繹過了,教師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歌曲導入。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瓊瑤依據《蒹葭》作的詞,以此引入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所抒發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悵,更能體會那種纏綿悱惻又不折不撓的曲折追求,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中國古典詩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
另外,音樂導入也不僅局限于具體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適,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民俗風情”,教學這一單元課外時,何不使用一些音頻聲效來導入新課?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賣聲、地方戲曲的幾聲唱腔、地方特有的樂器演奏聲音或者民俗表演的聲音……這些聲音能引起學生對于民俗活動的記憶,使學生體會到民俗風情的魅力。所以,各種音樂或聲音效果能很好地導入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激起共鳴。
三、詩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樂除了幫助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外,還能幫助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向教師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尤其是現代詩歌和古詩文的教學,最佳的反饋方式就是“唱起來,唱出來”。之前提到的《詩經•蒹葭》、《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還有七年級上冊選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詩詞自然不必說,因為有現成的曲調,上完新課讓學生唱一唱,不會的跟著音樂學一學,再次體會其不老的深情,對于鞏固學習成果非常有效。
對于其他詩歌同樣也可以唱起來,怎么唱呢?自然,讓學生譜曲難度較大,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選用合適的曲調,改變歌詞來唱吧。然而選擇曲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發傷情的詩歌卻用歡快的調子來唱,自然就會成為笑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規范引導。
篇3
一、詩歌、散文類:配樂朗誦是這類課文比較適合的活動方法
如《只有一個地球》《匆匆》等課文,必須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領悟出課文中的情感。傳統的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干脆把課堂變成排練大廳,根據學生的意愿,現場指導編排各種形式的朗誦表演,有個人朗誦、男女合作朗誦、集體朗誦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伙伴獲得體驗,每個學生都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他們怎能不興趣高漲呢?
二、故事類:講故事、課本劇、評書是這類課文比較適合的活動方法
《將相和》《草船借箭》等課文,因為有較強的故事情節,學生對于課文主要內容還是比較容易讀懂的,但是這類課文的思想性又很強,而思想往往就在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細節描寫當中,學生不易體會得到,如果靠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不會感興趣,那么,課本劇就是最佳的選擇,學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備,就要反復咀嚼玩味,也許有商討,也許有爭論,也許會有短兵相接,也許會有面紅耳赤,這就是我們新課程下的教學成果:有了思維的碰撞,才會產生火花。
三、游記類:“我是小導游”是學習這類課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課文,語言生動,意境優美,但因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容易被調動。因此,在課堂上,直接把學習課文變成學生導游的形式,新穎有趣,每個孩子的表現欲望和參與新鮮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強烈的。于是,為了當好這個小導游,學生在課前就要做好準備,如:查找景點資料、熟讀課文、訪問親友、寫導游詞等,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主動的、探究的、創造性的,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語交際:辯論賽、情景模擬是學生比較歡迎的方式
“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這個話題,采取以老師為中心的討論式、合作式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也不能給學生創設出能充分地發表自己觀點的情境。我們可以平時組織學生收看辯論會錄像,讓學生了解辯論會的模式、程序,讓學生從辯論隊員的發言當中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課堂上我們采取辯論賽的方式,學生的興致是高昂的,他們會充分做好準備,查找相關資料,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寫好辯論稿,甚至提前練習,把自己在辯論場上的聲音、語速、表情、動作都策劃好,這就是辯論賽的課堂之所以熱烈、難忘的原因,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篇4
一、閱讀課和誦讀課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讓我們從新課標看“朗讀”與“誦讀”的區別與聯系。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關于“朗讀”和“誦讀”的表述:
第一學段(1~2年級)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第二學段(3~4年級)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從以上表述中,我們可以粗略地總結出以下幾點:
1.朗讀和誦讀要求貫穿于各個教學階段,是小學必不可少的內容。朗讀在各階段要求區別不大,而誦讀要求則隨著學段的提高而提高。
2.誦讀多是對于古詩文的要求,朗讀則不限于文體。
3.誦讀比朗讀有更高的能力要求。
由此我們明白了誦讀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好地去把握誦讀課的核心問題。
閱讀主要是通過文本的學習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相關信息,而誦讀則主要通過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讀來傳達作品所包含的信息。閱讀是一種內化,而誦讀是一種外化。所以,從需要完成的任務上來看,閱讀課主要要完成對作品的理解與鑒賞,而誦讀主要是以理解為基礎完成一種聲音的表達。同時,就小學階段而言,閱讀課上我們還要從音、形、義的角度進行識字教學,而這一點在誦讀上完全可以忽略。
閱讀課上我們還要進行一點語法、修辭以及文章的創作方法的教學(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考試不作要求),而這在誦讀課上又是可以完全忽略的。但同時誦讀課與閱讀課都應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否則我們的誦讀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什么樣的課文適合上誦讀課
從新課標的角度來看,首先應當考慮古詩詞一類的課文。如,那些生情并茂適合誦讀的文章如詩歌(尤其是古詩)、小說、寫景或抒情散文等。其次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如低年級可以考慮一些充滿童趣的兒歌、短小的童話,如《螢火蟲》《小船》等等,還要考慮小學上課時間的特點(篇幅不能太長)。
三、誦讀課授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最重要的是標準的普通話,同時應具備一些必備的誦讀技巧如:
情景再現、內在語、停連、重音、語速、句調包含:升調()、降調()、平調(――)、曲調。
要使朗誦有聲有色,還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
另外教師平時要多看一些名家的朗誦,自己找一些適合朗誦的文章多加練習。
教師具備了一點誦讀的技巧,平時認真研讀文本、深刻理解文章、勤于練習,自己把一些文章誦讀好,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花較短的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先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這樣學生的誦讀才能做到發自自己的內心,才會不自覺地運用自己所學到的誦讀技巧。
篇5
一、 第一學段的學生適合讀淺顯的古文,朗朗上口,以好讀易懂為主
1. 第一學段的學生讀古文,首選的是古代歌謠,接受古典文學熏陶。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短短的歌謠,讀起來特別有意思,祖先那種自食其力的豪情壯志,樸實得如同泥土的氣息,通過背誦,影響著每一個兒童。
2. 其次,第一學段的學生還可以讀一讀《弟子規》《三字經》里深含做人道理的句子。比如說,《弟子規》中有這么一句話:“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這句話很短,三個字三個字的,很好讀,低年級學生很容易就會讀了。
二、 第二學段學生讀古文,適合讀文質兼美的短篇詩詞,以吟誦理解為主
1. 第二學段的學生應該大量閱讀唐詩。建議讀一些與他們相關的唐詩,比如王維寫的《少年行》,特別有意思。下面我們來看這組唐詩:(其一)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其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其四)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這組詩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講了少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整個過程,從相逢到出征、戰斗,到受獎賞,一位翩翩少年的英俊瀟灑翩然而至,出現在同學們眼前。這組詩在激勵學生們抓住少年時光,建功立業,對激揚青春起到了一定的勵志作用。
2. 第二學段的兒童也可以讀宋詞。比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如夢令》,非常有趣。引領學生讀時,教師務必要講故事給同學們聽:李清照還是少女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睡著了。這天晚上,風很大,雨被刮得稀稀疏疏的。第二天一早起來,發覺酒還未醒,頭還疼著呢,就迷迷糊糊地問侍女:“春梅,院子里的海棠今兒開得怎么樣了?”侍女看了看院子里的海棠,回答道:“小姐,和昨天一個樣兒!”李清照走到門邊往外一看,笑著嘆了一口氣:“春梅,你怎么看的?明明這一夜的風雨,把海棠給吹得紅花更少,而綠葉卻長得更加肥壯了。”侍女沒讀過書,觀察能力自然比身為才女的李清照差多了,她愣是沒看出來海棠在一場風雨之后的變化。
第二學段的學生還是很孩子氣的,本來他讀這首宋詞,覺得只是寫得美而已,但是聽了教師講的故事以后,他發現,哦,原來還有一個古代小姐和丫環之間的故事呢!很有意思。還有什么道理呢?要細致觀察呀!這么一來,他們就會讀得更加起勁了。
3. 第二學段的學生還可以讀小散文,讀《小學》《朱子家訓》等古文。篇幅不長、但蘊含的做人道理,說得絲絲入扣,具體可感,讀了這些文章,使人終身受益。
三、 第三學段的學生適合讀思想較為深刻的古文,探究發現,以思考研究為主
1. 第三學段學生讀經典散文,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清代的領導者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這篇古文氣勢磅礴,排比句式甚多,適合朗誦。教師就可以帶著學生們大聲朗讀。學生們一讀就懂,一懂就會喜歡上這樣的文字,從而對少年立志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2. 第三學段學生讀“四書”,學以致用。比如,學習《孟子》里的“離婁”篇中“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段話中,強調了規矩的重要性。令人關注的是,孟子認為,光有仁愛之心是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只有實行法度。法度本身也不會自動運行,那怎么辦?孟子認為,規矩可以幫助善良搞好政治,規矩可以幫助法度得以運行。三年級的學生讀了這些句子,會對自己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有新的認識,促進他們的成長。
篇6
關于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文指賦的形貌。賦在初期是用文字寫下,而后才朗誦,賦在藝術表現上必然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附:
紅橋游記
[清]王士禎
出鎮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郁,清流映帶。人家多因水為園亭樹石,溪塘幽竊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于澗;又如麗人靚妝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橋四面觸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里,青簾白舫,絡繹如織,良謂勝游矣。予數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
登橋四望,忽復徘徊感嘆。當哀樂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謝冶城之語,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視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與籜(m6)庵、茶村、伯璣諸子,倚歌而和之。籜庵繼成一章,予以屬和。
篇7
臺臺上考四大題目
朗誦:考查普通話水平
一般朗誦內容都由考生自己選擇,參加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面試的考生小吳說,許多考生都會選擇現代詩作為朗誦的篇目,甚至連自我介紹也不忘與朗誦接軌:“自我介紹時,有人不用說的,用喊的。”
專家解讀: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李立宏表示,朗誦時考官希望聽到考生自然的聲音,這其中包括普通話水平和語音情況,但最重要的還是考生對作品的理解。李立宏說:“我個人覺得現在的考生選擇反映現實的散文、詩歌、小故事等比較適合,這便于他們表達對人、自然以及生活的認識。”
聲樂:唱法不拘重表現
聲樂考試其實就是唱歌,可以是通俗、美聲、民族或者其他唱法,沒有硬性要求。很多考生都會選擇美聲歌曲和民歌,表情僵硬、跑調是常見情況。小吳說:“如果跑調,有的老師會直接打斷,有的老師會笑,還有的老師聽幾句后會打斷,不做評價。”來自貴州的考生小駱說:“有男生唱《曲苑雜壇》的主題曲,引得大家狂笑不止。”
專家解讀:李立宏指出聲樂考試更傾向于考查考生對音樂旋律和節奏的把握。另據某表演培訓機構負責人透露,在聲樂考試中,考官并不會依照考生的聲樂水平打分,他們更注重考生在考試中的表現力,包括表情、肢體等方面的表現力。
形體:藝多不壓身
形體可采用舞蹈、武術等方式展示,由考生自選表演內容。小吳稱,北舞附中的考生舞蹈水平比較高,但對于大部分普高生,舞蹈是硬傷,也正因為這樣,出糗的人屢見不鮮,很多人在跳舞的過程中摔倒、忘記動作或者跟不上節奏。
專家解讀:形體考試側重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一些關于身體運用的基本技能,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王勁松說:“有的考生小時候學過舞蹈,還有的學過雜技、魔術等,總之藝多不壓身。”但這并不意味著無培訓基礎的考生就沒有機會,他補充道:“有的考生是一張白紙,但他在表現的過程中能用真誠打動考官,這也是考官所贊賞的。”
小品:集體表演需搶戲
表演專業的復試通常是演集體小品,考生分為數組,以抽簽的方式決定每一組的題目,題目定下來以后,考官會給考生一定的時間在考場外溝通。小品題目有給定一個情景的,比如公交車站,也有較為抽象的,比如秘密。
考生小潘說:“由于小品時間有限,許多同學為了突出自己的角色搶戲、加戲,導致場面很混亂。”小駱回憶說,當時他們演完后,一個女生突然下跪,來了一出夸張的“賣身葬父”:“我想這位女生的突然加戲能給她加分。”
專家解讀:李立宏坦言,多人小品考查的不僅僅是表演本身,還有考生的適應能力、交流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現欲的強弱。他表示考試時作品完成的好壞并不是最重要的,考官更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考生對于人、事、物的理解。
臺下考三種做人素質
做人態度
態度似乎比考試本身更為重要。據某藝術類院校老師透露,他曾在面試中遇到一位考生,讓其陳述個人愛好,該考生說自己喜歡歷史,老師便問他關于劉邦的看法,不料該考生錯將劉邦安到紅巾軍名下,老師隨即指出錯誤,但該考生表現得極為自負,事后老師表示考生的謙虛謹慎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修養
對于藝考中的文化常識考試,許多老師都表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李立宏說:“多年來,表演專業的文化n成績幾乎是所有專業里最低的。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演員,文化程度低是一個缺陷。”他表示演員要通過表現不同的角色來反映作品的思想,傳達對人和社會的看法。而對于人的認識是世間最博大的學問之一,如果演員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又怎么認識人?所以,一個成功的演員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王勁松認為考生的文化素養高證明其自學能力強:“這樣他就可以主動學習國內外最新的一些行業經驗,并從中選擇有益的信息,這些人文修養可以幫助演員更快更好的成長成熟。”
素顏示人
篇8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語文 朗讀 問題
本文以長春幼兒師范學校為調查研究對象,分析該校在朗讀教學中取得了哪些成績?目前在朗讀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本研究,可以幫助教師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提高師生對語文朗讀教學的認識,幫助教師轉變傳統固有語文朗讀的教學理念,擺脫朗讀教學問題的困擾,進而推動朗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訓練形式及評價指導方式的改革,從而提高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與水平,達到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一、長春市實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取得的成效
(一)學校方面高度重視朗讀教學
2010年教育部等單位組織推出了“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結合教育部要求,我校加強組織管理,致力于打造“書香型校園”,倡導和鼓勵全體師生“好讀書、讀好書”,積極引導廣大師生投入到讀書學習中來。為進一步拓展“書香校園”活動,通過讀書,引導學生了解國情,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讓學生實實在在好讀書、讀好書,增長知識,提升內涵修養。我校分階段制定了朗讀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宣傳活動
1.校園宣傳板,全篇幅報到活動方案。每周一句讀書名言。
2.校園廣播每周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
3.在班級板報上增加名人名言板塊。
第二階段:開展“五個一活動”
1.開展每日一讀活動。各班利用(周二)早自習十分鐘時間,組織學生誦讀中華經典詩文,提升學生文化內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每月組織一次“班級讀書會”,師生交流閱讀的收獲和體會。(可利用班會時間)
3.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
4.每學期開展一次詩歌朗誦會,師生同臺表演,教師帶動學生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5.結合學期讀書感受,發揮學生想像,開展“名著書簽“制作活動,學生將自己所讀名著或書籍,濃縮成書簽形式,各班推選優秀作品5個,參加學校展評。
(二)為學生創造朗讀的第二課堂
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長春市實驗小學開設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合唱、書法、小主持人、經典誦讀、瘋狂英語、籃球、珠算。第二課堂的開設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開闊視野、展示自我的舞臺。
(三)組織教師進行朗讀教學培訓
培訓學習是教師進步的階梯,為了提高語文教師的業務能力,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2008年至2015年組織語文教師去吉林省孔子學院聽課四次。為提高語文教師誦讀、表演、講解經典的技能和水平,2012年至2015年學校選派五位語文教師參加長春市中華經典誦讀骨干教師培訓班。2010年至2015年,學校經過培訓,選派三位教師參加吉林省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整個比賽分為詩歌朗誦表演、現場命題作文(看圖說話)、字詞正音三個部分。
二、長春市實驗小學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單一,缺少創新
在聽課過程中發現語文課上,教師大多采用齊讀、分組讀、男女讀、個人讀等朗讀形式。而這些常見的朗讀形式相對單一枯燥,并不受學生歡迎,長此以往朗讀教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更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需要教師注意的是,不同文體的朗讀所采用的朗讀形式有各自不同。例如:散文教學,散文普遍意境優美,適合運用個人讀,齊讀易破壞美的氛圍。還有課上常見的‘齊讀’形式,它雖然能節省課堂時間,營造聲勢,但卻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長時間采用齊讀形式不利于學生朗讀技巧的提升,會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反倒影響了學生的誦讀效果。
(二)教師指導簡單死板,力度不足
通過聽課調查中發現,不少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指導方法過于單調、機械、生硬。忽視了對學生朗讀技巧的傳授,只側重于對文章讀音的指導。比如:一位教師講解王昌齡的《從軍行》,正音后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問學生:“詩中哪句最能體現戰士的愛國之情?”(不破樓蘭終不還)學生回答后,教師馬上說:所以讀這句話時,要讀出戰士的愛國情懷。學生齊讀幾遍,教師不滿意,再次引導學生說讀出愛國的情感。可是學生依舊那樣讀。假如這時教師示范一下,指出朗讀的技巧,重音放在哪,為什么放在這。可能學生會讀出真切的情感。這種不痛不癢的指導語句,致使學生不能理解,很難走入朗讀的語境。
(三)朗讀時間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到五分之一。可見整節課教師幾乎是不間斷的講解,朗讀練習往往被“講問教學“所占用。還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進行預習朗讀,讀準生字。但實際上,由于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監管下,會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很難完成自讀訓練。時間長了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朗讀內容狹窄
調查結果顯示,在語文教學中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深受學生歡迎。有80%的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喜歡朗讀這類文學作品。而議論文、文言文朗讀所占比例僅為10%。這里普遍存在一種現象,詩歌、散文的情感細膩,語言生動,多數又是要求背誦篇目,學生值得一讀。小說、戲劇情節曲折,人物塑造生動,能吸引學生去讀。而議論文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文言文語言繞口,議論文枯燥乏味學生不愛讀,這就造成了朗讀面狹窄的問題。長時間這樣,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直接會影響語文學習的興趣。
篇9
一、初中語文朗讀的教學現狀
(一)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普遍不夠重視
很多同學覺得朗讀教學是沒有必要進行的。尤其是到了中學時期,需要讀的文章越來越長,分析文章的涵義也更深了,且朗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閱讀起來效率非常低。加上我國在應試教育方面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相當多的教師或學生都有著要考什么就學什么,朗讀不需考試就覺得沒必要繼續學習它了,還是多練習閱讀會更有效果的這類想法。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聽講了很多文章,老師也講解得不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未能在大腦里留下任何記憶,學過的知識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優秀課文當中的很多語句及表述形式,既不依據朗讀來理解、揣摩和掌握,又不能通過背誦來學習,需要用時才翻出來。按照這樣的形勢進行下去,肯定是學不好語文的。
(二)語文課堂朗讀時間不足
當前,在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的“講問教學”,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朗誦時間,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教師幾乎不進行范讀,同學們的讀書時間也僅有幾分鐘,朗誦練習通常都是非常匆忙的。例如,進行預習性朗讀時,需要學生通讀文章,把生字新詞過一遍,而其實甚至占三分之一的同學幾乎未朗誦完一遍課文,老師便會要求同學終止朗讀,立馬進入下一個課題,朗讀成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被忽視的環節。
(三)語文課堂朗讀情境不夠充實
在語文的閱讀過程中,將理解和朗讀分割開來的情況經常出現。講解前朗讀一次,分析完成后又讀一遍,有時在未能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需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縱使學生有多么豐富的感情,也是通過不斷的積累,再經過一步步的升華才可產生出來,僅依靠技巧性的朗讀是讀不出感情來的。只有給同學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才能使得學生入境、入情,讀懂課文甚至作者,讀出文章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例如,在給學生講授《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朗讀時,應營造良好的朗讀氣氛,播放優雅輕松的曲目,也可設置出朦朧的夜景與隱約的竹林等場景,使學生融入到情境當中,感受文章里自然月色之美,又感知作者在逆境當中進行自我排解及樂觀豁達的內心世界。
二、初中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創新性策略
(一)分析教材并研究語文課堂中朗讀的材料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課文的朗讀,分析出哪些文章對朗讀的訓練更有效,哪些文章對訓練朗讀更合適,哪些課文更適宜于進行精讀。例如,從文體的角度方面考慮,詩歌是最適合朗讀的,若未讀就不能體會要領。另外,小說、散文及劇本等體裁的文章也比較適宜于朗讀。因而,需要充分、透徹地分析初中課本,認真研究各冊課本里與朗讀教學相關的內容。
經過梳理,我們能夠從課本里歸納出關于朗讀訓練的基本要求:字音要讀準,不掉字或添字,不可讀破句,正確地停頓,吐字需清晰,音量與語速適宜。在朗讀過程中深刻領悟文章所表達出的情感。連貫、準確地朗讀文章,應帶感情朗讀,例如《散步》;練習重音及中重音的朗讀、拖音和小停,例如《春》;需進行反復的朗誦,如《扁鵲見蔡桓公》、《棗核》;按照不同角色進行朗讀,諸如《皇帝的新裝》;背誦,如《天上的街市》等。
(二)在語文教學中注重進行范讀
例如,在《往事依依》一文的講授中,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范讀,將文章中深刻的思想與良好的情操,引入學生的內心且指引他們去思考。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范讀來使學生掌握文章的精髓與語言,親力親為地范讀。
(三)加強指引使得朗讀教學活動有效開展
老師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一直以來從未改變過,在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更需注重老師的作用,學生只有經過老師的引導,才可精準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與基調。老師在朗讀的時候,需依照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引,給學生指明朗讀的關鍵,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出朗讀的功效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下面以《春》為例進行說明,文章所描繪的“春風圖”表明了春風的柔和,春風的特征,是由聽覺與嗅覺等體現的。這個充滿著春的氣息的場景,要求學生在進行仔細的朗讀后方可在眼前浮現。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需提示注意節奏和停頓,更應提示語調與語氣的變化。如“醞釀”和“泥土氣”進行重音的朗讀時,能帶給人們嗅覺上的優美感觸;“清脆”、“應和”及“嘹亮”發重音時,仿佛產生沐浴春風的感覺。風雖是沒有形狀的,但經朱自清描繪后的春風卻是有色、有形和有情的,此類情感,多朗讀幾次之后,肯定可以“嘗出”味道來。
語文朗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形式,通過朗讀,能夠培養學生接受與表達語言的能力,堅韌努力的堅強意志以及說到做到的創新精神。所以我們需要重視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將其在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進行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篇10
如今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全面鋪開,校本課程的開發無疑是其中一大亮點。課程改革將校本課程作為課程三大板塊之一,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列。這意味著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次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終身持續發展,強調教育的全面和均衡,更提倡教育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這種變化無疑為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所謂校本課程,就是學校根據本校獨特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后,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自身的相關資源開發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校本課程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意識和教育理念。下面,筆者以我校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為例,談談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和思考。
一、以學生為中心,體現校本課程的拓展性和實踐性
校本課程要體現內容的拓展性。校本課程是基本教程的重要補充,其開發要立足于基本課程,又要高于基本課程。
在粵教版語文必修(二)中有《項脊軒志》、《我的母親》,必修(五)中有《陳情表》。這三篇文章都從細處著筆,或陳述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或表達對母親的懷念,或陳述祖孫二人相互依戀之情,可謂情真意切,字字動人。我們將散亂的教學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匯聚同類題材的作品,如將史鐵生的散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和蘇軾悼念妻子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引入課堂。先開發“吟唱生命,歌頌真情”的情感美文欣賞課程,喚起學生的共鳴,接著通過比較以上文章寫作方法的異同,借鑒其多角度抒情的方式,最后以“感動你我的人和事”為主題,讓學生自由書寫。通過該課程,學生不僅學到了寫作的技巧,更感受到了生命和真情的可貴。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才能夠真正地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粵教版必修課中有一些現代詩歌,如《再別康橋》、《熱愛生命》等,這些詩歌很適合朗誦。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朗誦可以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逐步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朗誦還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通過朗誦,可以創造性地表現作品的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音韻美。于是我校舉行了“體會文學瑰寶——詩歌朗誦會”,讓學生在朗誦中把握重音和語調,在朗誦中校準語速和節奏,在朗誦中得到陶冶和啟迪。
二、以地方為基點,體現校本課程的特色性
校本課程應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各種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學校所在地區具有的各種特色和條件,都可以成為課程的重要資源。
我校位于順德北滘鎮,北滘是中國家電制造業重鎮,民營經濟發達。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發展,我校舉辦了“走近我身邊的建設者”系列講座,把美的集團、LeSaunda等知名企業的創業者、管理者以及普通的農民工請進學校,請進課堂。他們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企業發展,從不同角度,生動介紹了創業的艱辛、工作中的迷茫以及成功的喜悅,描繪了30年來北滘經濟發展的縮影。隨后,開展了“走近我身邊的建設者”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了解北滘的發展,與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建設者對話,了解他們與北滘發展的不解之緣。最后,組織學生圍繞“北滘30年”主題,自己任意選取寫作角度,通過走訪身邊的建設者,利用圖書、文件、音像、網絡等各種途徑獲得素材,通過人物成長觀察企業成長,透過企業成長研討北滘發展。當凝聚著學生智慧和才華的作品匯集成冊時,學生們無比快樂,因為他們在活動中提高了溝通能力,學會了尊重北滘的每一位建設者,學會了感恩;因為他們在寫作中可以真實地表現自我,在活動中明白如何品味生活。
三、以學校為基點,體現校本課程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