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5 19:2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馬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馬的古詩

篇1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2、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前出塞 唐代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5、馬上作 明代 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篇2

一開始,我和媽媽一起去她身邊,她就嚇得躲到了一邊。后來媽媽把飯放到盆里讓她來吃,大母狗一看原來我們并不想傷害她,就大著膽子過來了。后來我們熟了,有時她還圍繞著媽媽的褲腿轉圈圈呢!

有幾天,大母狗一動不動了,連飯也不吃了,我生怕她得了病,為她好擔心啊。

原來,大母狗是要生小寶寶了,我高興極了。我和媽媽給她做了個窩,我想:這幾天我和媽媽一定要每天給大母狗喂肉,好讓她舒舒服服地快點生幾個小寶寶。

又過了幾天,大母狗突然興奮起來,邊跑邊叫,好像在說:“我的小寶寶出世了,我當媽媽了,我要做一個好媽媽,要照顧好寶寶們,不能讓它們餓著。”狗媽媽生了小寶寶后,我們全家高興極了。

篇3

今天我做了一名小記者,采訪媽媽一些關于跳繩的問題。

我首先確認道:“媽媽,您會跳繩嗎?”媽媽說:“當然會啦”。說完還附贈了我一個奇怪的眼神,仿佛我問了一個多么傻的問題。“咳咳”,我趕緊接著問道:“媽媽,那您一分鐘能跳多少下?”媽媽想了想,說:“說到這,我可了不起了,一分鐘最少能跳80下。”也許這話題引起了媽媽的興趣,媽媽開始侃侃而談:“跳繩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減肥,而且跳繩還讓能讓人有好心情,跳著跳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什么也不用煩惱,整個人都特別興奮。我會很多種跳繩的花樣,比如單腳跳、雙腳跳、雙人跳,等等,這些我都很拿手,就像小雨擺尾那么簡單。我在小學時參加過好幾次學校組織的跳繩比賽,有一次還得了二等獎,直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好像昨日才發生。可惜因為工作太忙,下班后還要做家務,都抽不出時間來跳繩了。估計現在一分鐘連30下都跳不了,這在以前,根本想不到。”當我問到最后一個問題“跳繩是誰發明的”時,媽媽覺得很無語:“這問題也太古老了吧,哪里還能考證呢。”

原來跳繩那么有趣,在采訪中我也愛上跳繩了。

篇4

從前,在一個森林里住著兩匹馬,大馬和小馬。大馬非常愛小馬,小馬也非常喜歡大馬,大馬每天出去找食物給小馬吃。春天,大馬帶著小馬去郊外游玩;夏天,大馬帶著小馬到大樹下乘涼;秋天,大馬帶小馬去田野里散步;冬天,大馬做了一張舒舒服服的床,讓小馬躺在上面睡。

一天,大馬帶著小馬去郊外游玩。大馬突然不見了,小馬立刻哭了起來,但大馬突然又出現在小馬的眼前。小馬問大馬:“姐姐,你剛才到哪里去了呀!害我剛才都嚇哭了!”大馬說:“是嗎?你以后也應該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能力才對呀!”可是,小馬不聽大馬姐姐的話。

有一次,大馬姐姐因為去外地開一個重要的會議。回家晚了,發現離這兒很遠的爺爺、奶奶來到了家里。大馬姐姐問爺爺和奶奶:“您倆老人家怎么到這里來了呢?您可知道,我可是最聽您倆老人家的話呀!”爺爺和奶奶生氣地說:“你怎么回家晚了?讓我們的寶貝小馬餓了肚子?”大馬姐姐連忙說道:“對不起!爺爺、奶奶,在這次會議上,因為我的文章被選上發表了,特意讓我談談感受,這才回家晚了。為此,我還專門給小馬留了紙條,叫他6點30分的時候從冰箱里端出吃的打熱2分30秒呀!”小馬弟弟搶著說:“里面有我不認識的字!”大馬姐姐說:“我給你注了拼音的!”小馬又說:“我還沒學過呢!”爺爺和奶奶連忙說:“你們別吵了!”說完,爺爺和奶奶拄著拐杖走了。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大馬姐姐去世了,小馬弟弟也長大了,小馬弟弟變成了大馬。大馬因為不學無術,沒有本領,慢慢地,冬天到了,大馬沒有人給他做床了,大馬只能睡在冷冰冰的地上,慢慢地,大馬就被凍死了!

篇5

“XXX”一聲大喊進入了我的耳朵,我被嚇得跳了起來,媽媽走進我的房間說:“作業做完了沒有。”我輕聲細雨的回答:“做完了。”媽媽大聲嚷道:“做完了就好,還記得這段時間你們學校在舉行什么節嗎?”我想了想說:“這段時間是讀書節呀!”媽媽微笑地說:“還算有記性,那我們趕快一起去讀書吧!”我說:“好啊!”我和媽媽就拿起一本《偵探書》。

我們打開了一個故事,“我來念”我對媽媽說。“好”媽媽高興的回答。“有一天夜里……..我終于念完了。“哈哈哈哈!”我笑彎了腰,可是在看看媽媽滿臉淚水。“太可笑了!媽媽您為什么還在哭呢?您沒事吧!”我問媽媽。媽媽擦了擦眼淚說:“這個犯人太可憐了,你不覺得嗎?”“對呀!這么可惡的人您還可伶他,太可笑了吧!”我說。媽媽說“不一定啊!你要從另一個角度去仔細想想。”如果你是他你會整么做,他是因為母親被車撞死了,才去殺死了那個司機的,是他的孝心在心里作亂,沒辦法控制的。因為他太愛母親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殺死了那位司機的,所以我才為他惋惜和流淚。”我說:“是呀!如果這個司機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他的母親也不會被車撞死,那么他也不會去殺那為位司機了,也不會去做牢。不過時光不會倒流,他最終還是犯了錯誤,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媽媽說:“對呀!我才為這樣孝順的兒子感到無比惋惜嘛!”我高興的說:“對,媽媽說的非常好!”

通過這次我和媽媽一起讀書,我從書中得到一個啟示,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要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做出結論。我非常喜歡這次的讀書節,它能給我增加無窮無盡的知識。

六年級:tangwanzhen

篇6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總會纏著媽媽給我講個故事,雖然媽媽嘴上說不樂意,但是往往還是會給我講一兩個故事的。

今天晚上,媽媽給我講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小朋友去山上放羊,看到下邊的大人們都在辛苦勞作,想戲耍一下他們,就大聲的呼喊狼來了,狼來了,大人們聽到呼喊聲,都紛紛拿著工具來到了山上,結果才知道小孩子是騙他們的,就這樣小屁孩一連三次都這樣,大人們都被騙了,直到第四次,狼真的來了,小孩子大聲的喊著,但是大人們都沒有上來,就這樣,羊被狼吃光了。

我聽后心里有好多疑問,為什么小孩子連續三次騙他們,這樣真的好玩么,還有為什么大人們被騙一次后,還又被連續被騙了兩次,真是的,我帶著疑問問媽媽,媽媽一看我那么多問題,也愣住了,她說,不要有那么多為什么,你只要記得一句話就行了,那就是要講誠信。我聽了使勁的點了點頭。

每天晚上媽媽給我講過故事后,我都可以從中明白好多道理,雖然現在我還很小,但是我各方面都要做的很好,因為這些都是媽媽交給我的,她說,好習慣要從小的時候練起。

篇7

鄭治中

森林里,住著兩只可愛的猴子,一只是高大帥氣的猴爸爸,另一只是溫柔體貼的猴媽媽,它們倆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陽光明媚,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猴爸爸和猴媽媽手牽著手,唱著優美的歌兒,懷著愉悅的心情到郊外游玩。它們來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許多動物朋友都很歡迎猴爸爸和猴媽媽的到來,它們一起玩起了游戲。這時,小兔子提了一個建議:“我們來玩捉迷藏吧!”首先讓猴爸爸來抓,小兔子叫猴爸爸數到一百,猴爸爸數著數著,終于數到了一百,它睜開眼睛仔細地找啊找,先找到了小兔子,又找到了小松鼠,后來許許多多的小動物都被它找出來了,就剩下猴媽媽了,它又找啊找,找了老半天都沒找到,于是它號召所有的小動物去找,猴爸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找啊找,結果還是找不到猴媽媽,猴媽媽不見了,天黑了,猴爸爸只好傷心地回家了。

篇8

文/吳 覃

在位于北京牛街的吐魯番餐廳二樓,舉目可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的書法作品。2006年12月20日上午,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之后,一些來這里用餐的顧客,從評說馬季的書法開始,睹物思人,又從名人飲食方面追思馬季――走進一代相聲大師的飲食生活。

馬季喜歡吃面食,特別是炸醬面,尤其喜歡自己親手做的炸醬面。他做炸醬面的廚藝“絕活”,是從廣播文工說唱團一位姓齊的藝術家那里學來的:寬油熗鍋,下肉炸醬,再放入蔥花,翻勺起鍋。后來,又有朋友向他傳授炸醬的竅門:往熱油里放幾粒大料,炒兩下再炸醬,又是一種風味。馬季靈機一動,取兩家之長,來個二者兼顧,形成了相聲同行中頗有些影響的“馬記”特色炸醬面。

各種各樣的面食原料,馬季對玉米面情有獨鐘。有報道說:“一到玉米上市之際,馬季就滿世界尋找玉米面去。”平時,他隔三岔五就吃頓蒸窩頭。他特別愛吃家鄉天津寶坻的名菜“貼餅子熬咸魚”,并將其演化成手指大小的窩頭塊,炒鍋里的油燒熱之后,放入與窩頭大小相當的蔥花,再與窩頭同炒,最后用精鹽、味精調味,風味獨特。

據知情人說,馬季下廚,最拿手的面食作品,是他的“馬家餅”。他說:“這餅還是我母親做得最好,我是從母親那里得到的‘真傳’。”他烙的這餅,有很多人吃過,都夸味道不錯,還送給一個私房菜的名稱:馬家餅。于是,又有人向馬季討教制餅技術,馬季是一臉的誠實:“做馬家餅,要緊處是要舍得放肉,還有多多地放蔥花……”

在面食以外,馬季喜歡吃豆腐,就是在國外演出,也要想法子吃上幾次。馬季還有一道自己創新的菜肴“帶魚燒豆腐”。這起因于他不宜吃含膽固醇高的帶魚,可又特喜歡那股特有的魚腥味,于是就來個“魚湯泡飯,神仙不換”――魚湯泡豆腐――帶魚燒豆腐。一道菜肴,一舉三得:家人多吃魚大有益,滿足了他對魚腥味的喜好,又不增加膽固醇。

食后一得

歸納起來,馬季大師的“飲食經”有其獨到之處,可以為大家所借鑒:

粗細搭配營養全面:如炸醬面與蒸窩頭。

糧菜混吃絕好搭配:如肉醬與面條,炒窩頭與咸魚,面餅里放肉和蔥花。

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如帶魚湯泡豆腐,既滿足了自己的口味,也使家人受益。

粗糧細做增進食欲:如炒窩頭用等大的蔥花同炒,還要用精鹽、味精調味。

技法多樣保護營養:在文中提到的幾樣面食中,一共用了炸、蒸、貼、炒、烙、燉等烹飪方法,保護營養的同時又增加了美味。

肇慶古剎品上素

文/王子輝

崇尚自然、返樸歸真是當今人們對飲食的一種時尚追求,素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一般蔬菜用植物油燒炒,無論在家庭或餐館都可以吃到,而寺院道觀的齋菜則吃的人不多。承蒙我的職業所賜,使我有機會品嘗了不少寺觀的名饌,肇慶市慶云寺的“鼎湖上素”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去廣州參加國家旅游局和新聞出版局召開的《中國特產風味指南》編輯會議期間,特意被邀前往肇慶市慶云寺吃的。慶云寺坐落在鼎湖山旅游風景區的南麓,是明代修建的佛門古剎。山上古木參天,飛翠流綠,寺院殿宇重重,堂室深邃。據說該寺鼎盛時期僧眾曾達800多人,香客終年不斷,為嶺南著名的佛教圣地。剛到中午來到寺前,拾級而上,即至齋堂,但見粉墻明燈,一派柔和溫馨的氛圍,環顧四周有“自知性僻難諧俗,且喜身閑不屬人”的對聯側面懸掛,高雅脫俗,不同凡響。雖剛入座,已為當天的素宴動容。

記得那天桌上的菜肴有六個冷盤,八道熱菜,二道點心,全是用素料制作的。有些是我在別的地方吃過的,制法和口味大同小異,有些則是我第一次吃。不過由于事前得知“鼎湖上素”之大名,當時我的心思集中在這款名饌上,對其他佳肴似冷落了些,印象也不太深,唯獨“鼎湖上素”,不只觀得清,嘗得多,而且問得也詳細,基本上弄清了它的制作要點。

“鼎湖上素”的用料比一般“羅漢齋”高貴講究,主要有三菇(香菇、蘑菇、草菇)、六耳(雪耳、黃耳、石耳、榆耳、桂花耳、木耳)、竹笙、蓮子、筍肉和銀芽,沒有日常的豆腐、蔬菜一類,在原料上先比其他菜肴高出一籌。其制法也脫離了單純的燴,而是將上述原料分別汆、煮、燒、炒、煨、燜后,以蒸扣的方法成菜。即將處理過的原料分別依序排列于大碗中,上籠蒸熱復扣在大盤里,再將素上湯調好口味澆于“上素”面上即成。

篇9

蜿蜒的小河斯拉維揚卡兩岸,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森林。

人頭馬低聲吟唱著,算上去他也有些年歲了,所以走路時有點顫巍巍的。每一次清晨醒來,他首先要穿過清秀的峽谷,繞過壯闊的沼澤,避開皇村的狩獵,前去親吻那花朵。他每天就這樣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

以神的名義而活,也許是人頭馬這一生中最最驕傲的地方??他出生的瑪麗亞的山谷,在那時空曠無人,而當一日夜幕降臨時,守護神就于此誕生了。我們的藝術是一種被真實所照耀的東西,人頭馬的藝術,他生命的意義,便真實的存在于森林中。

他一生中有著唯一的愛人??追風的嵐,他們有一個嬌小美麗的孩子,就是他每天親吻的花朵。他們第一次相遇是在佛曉的地窖前,嵐追著風。人頭馬跟著好奇過了去。從此以后,嵐每天滋潤那多小花生長,而人頭馬則是用瓦礫為小花遮風擋雨。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妙,如同天國一般。

篇10

在兩只螞蟻這個故事里,我學到了一個人生哲理。

兩只螞蟻,一只螞蟻約另一只螞蟻一起在清晨去跑步。途中,他們被一陣大風吹到一個裝滿水的小杯里。而這時,一只螞蟻在拼命掙扎,試圖爬出水面,另一只螞蟻卻靜靜地浮在水面上,等待死亡的降臨,還不停地說:“老兄,別掙扎了,留點力氣等待死神吧!”中午,在杯子上,一只螞蟻在杯子外活動,另一只螞蟻在水上浮著,生命已經結束。

結果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那只掙扎的螞蟻一直堅持不懈,努力拼搏,取得重生。而那只不掙扎的螞蟻卻一動也不動,靜待死亡。

其實,在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那只掙扎的螞蟻的精神嗎?在做某件事情時,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又失敗了;這時,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也許,你再堅持一會兒,再試一次,你就可能取得成功,成為人群中的勝者、羸家。五年級下學期學的《頂碗少年》一文,寫少年經歷兩次表演失敗,第三次終于取得成功。不正是告訴我們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嗎?

在學習中,也需要這種精神。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題,第一次,我失敗了;又繼續做第二次,又失敗了;這時,是去問爸爸, 還是自已思考?我猶豫了一會兒,但想到那只獲得重生的螞蟻和頂碗少年,我便又拿起筆,繼續演算起來,最后一次,我終于成功了,把這道題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