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0:1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血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究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方法選擇與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站參與獻血的志愿者血液檢驗結果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對照組無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的獻血者應用誤差率為7%,觀察組有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的獻血者應用誤差率為3%。結論應用全血質控物儀器加強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有助于減低臨床血液的應用誤差率,提高血液臨床應用的效果。
【關鍵詞】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誤差率
血液是人體流動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血液作為人體的循環系統,當人體內的血液及血液循環系統出現問題時,就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輸血是臨床應用中的常見方式,健康高品質的血漿是保證安全健康輸血的前提。為了提高臨床血液的應用效果,臨床血液學應用檢驗質量控制方法控制采集的新鮮血液,分析采集血液的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站參與獻血的志愿者血液檢驗結果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1±7)歲,體重49~80kg;觀察組男49例,女51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33±9)歲,體重48~81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方法。1.2.1無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對照組血液采用常規的血液存儲管理及監控方式,不接受受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方法。主要對采集的血液進行無菌存儲及管理,做好血液采集、運輸及存儲的環境監測。檢測血液質量時提前從冰箱內取出血液,常溫下靜置15分鐘,然后按照一般血液檢測方式血液質量。1.2.2選擇合適的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方法。觀察組血液選擇不同的臨床血液學檢驗質量控制儀器,在專業的實驗室進行系統的檢驗與質量控制。檢測儀器具有較高的精準性,因此血液質量檢測結果也具有高精準性。在應用系統的檢測儀器檢驗血液學質量時每個樣本至少檢測兩次,取其平均值確保檢測參數的準確性,然后按照血液學檢驗質量檢測的結果繪制繪散點圖,線性分析檢測結果,得到相關系數上的回歸方程。最后利用相關關系數上的方程計算和分析血液檢測的參數及其指標。
2結果
混合教學在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的實踐
【摘要】目的:探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設置、教學活動設計、課程形成性評價、教學效果等方面開展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選擇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生作為實驗組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選擇2016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生作為對照組實施傳統式教學,比較兩組期末總成績、理論考核和技能操作成績,并展開教學評價。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期末總成績分別為(80.15±6.58)分和(71.28±9.88)分,理論考核成績分別為(79.52±7.85)分和(68.98±11.94)分,技能操作成績分別為(81.64±14.19)分和(76.65±11.97)分,實驗組總成績、理論考核及技能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反饋顯示91.38%學生對線上教學資源非常滿意和滿意,87.93%學生對線上課程設置非常滿意和滿意,84.48%學生對線上教學效果非常滿意和滿意,82.76%學生對線下重點回顧非常滿意和滿意。結論:混合教學模式可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教學質量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是采用各種實驗方法研究血液系統疾病的發生機制,用于造血系統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監測的一門課程。目前國內該課程的教學仍是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滿堂灌”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不理想[1]。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合理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2]。近年來,隨著智慧教學工具的迅速發展,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網絡教學模式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種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3]。我們以《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為例,開展混合教學模式在醫學檢驗技術主干課程教學中的改革與探索,以期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皖南醫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7級58名本科生為實驗組,男26人,女32人,年齡(20.53±4.18)歲;2016級65名本科生為對照組,男29人,女36人,年齡(20.49±3.98)歲。實驗組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照組實施傳統式教學。兩組授課教師均相同,副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3人。副教授負責課程整體設計、任務分配、協調物資技術保障,講師負責教案撰寫、課件制作、答疑互動,助教負責習題編寫、網站維護等。兩組學生性別構成、教育背景、教師配備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2研究方法1.2.1教學活動設計依據《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教學目標,合理安排線上教學內容,針對線上教學的特點、教師的素質條件以及教學條件的可能性制定教學策略,包括導入式問題情境、診斷過程中學習情境等激發和鼓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采用傳遞、引導、示范、情境等教學程序,通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說、檢驗假說到運用鞏固、總結提高讓學生全面掌握新的知識。1.2.2教學資源選擇以《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第一版(電子版)為核心教材,依托雨課堂平臺(ht-tps://www.yuketang.cn/web),向學生提供教學大綱、每章節的教學PPT、視頻、習題等,并拓展其他內容如病例討論、測試答疑等。1.2.3教學課程設置教師借助雨課堂平臺在線發布教學計劃和授課進程,引導學生利用線上資源開展每章節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啟發式思考和在線討論,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線下授課則是對線上課程知識點的梳理,進行重難點講解、問題探討、經驗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學生學習反饋,及時補充、調整線上教學內容,完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1.2.4教學實踐內容基于雨課堂教學平臺,建設《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在線課程,包括理論知識、病例討論、階段測試、擴展資料等,課題組教師根據各自承擔教學任務制作相關教學資源。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將概念性、常規性內容設置為線上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并配合教師講解,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實施線上理論課40學時、實踐課24學時;將討論性、操作性內容設置為線下教學,采用PBL、CBL模式圍繞問題展開研究,2學時/次,12~15人/組,聯系前期線上學習內容,凝練并講解重難點和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主動整合各教學環節,強化并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實施線下理論課10學時、實踐課36學時。1.3教學效果評價《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課程考核內容分為線上和線下考核兩部分。線上考核及評價手段包括課堂在線理論測驗、在線讀片測驗、調查問卷等。線下考核及評價手段由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組成。教學活動結束后,兩組學生均進行期末考試和問卷調查,期末考試包括理論題(70分)和技能操作題(30分),對所獲成績數據進行加權并統計分析,形成綜合判斷得出結果。問卷調查則是于課程結束后在實驗組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58份并全部收回,調查內容包括線上教學資源評價、課程設置評價、教學效果評價、線下重點回顧等。通過總體評價反饋進行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調整,教學過程和內容的修改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的修訂等。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血液學檢驗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研究
摘要:血液學檢驗是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其中骨髓細胞形態學是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針對該部分內容特點,在血液學檢驗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血液學檢驗;骨髓細胞形態學
血液學檢驗是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1],其教學難點是細胞形態學,尤其是骨髓細胞形態種類繁多。大部分高職學生對血液學檢驗課程不感興趣,認為其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學習難度較大。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滿意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在血液學檢驗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細胞形態教學
正常骨髓細胞形態特點是血液學診斷的基礎,只有熟練掌握正常細胞的形態,在后續血液疾病學習中學生才能理解異常細胞的特點。以往我們采取的是多媒體教學,教師講解各種細胞特點,分析細胞形態,學生被動聽講,很難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這一階段授課中,我們將骨髓細胞各個系統分解為若干個任務,將全班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任務,任務內容包括:將各系統細胞形態特點配圖片制作成PPT,在課堂上詳細講解,并且引導其他組學生在鏡下找到相關細胞。這一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前期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學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講解錯誤,起不到引導作用,反而對其他學生造成誤導。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預先指導學生,講清楚各系統細胞各期發育階段的要點,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認的特點,再讓學生查閱資料,尋找細胞圖片,結合課本制作PPT。每個小組推選一位學生多次試講合格后為其他同學授課,并拍下視頻作為教學資料。待學生在大腦中對細胞形態有初步印象后,立即發放骨髓片,讓學生趁熱打鐵在鏡下找到已講解的細胞。在實驗課總結階段[3],教師可以從圖庫中選取細胞圖片對學生進行提問,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對于學生不易掌握的形態特點再次講述,加深學生印象。這種學生主導、任務驅動、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自覺性,鍛煉了閱讀資料、歸納總結、口頭表述、團結協作和組織實施等能力[4]。通過初步教學應用,發現學生對細胞的認知能力、辨認準確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細胞形態教學
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舉措
科技期刊是科技傳播與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學術交流平臺,是各領域專家傳道授業和相互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和發展青年人才的教育基地,體現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是實現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幾年我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存在國際傳播力及影響力有限、集約化程度低、學術規范化程度不足等短板。2019年8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2019年9月,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已有29種科技期刊進入國際學科排名前10%,12種進入前5%,一批優秀期刊已躋身世界一流陣營。我國正處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提高國內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吨腥A血液學雜志》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建設項目,標志著《中華血液學雜志》由“中國一流期刊”向“有一定國際影響力中文權威期刊”的邁進?,F就本刊近10年來在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方面的舉措與思考進行總結,供其他科技期刊參考與借鑒。
1依托編委力量,用好優質資源
在現代科技期刊運營中,編委會是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聘請學科內領軍人物及行業精英為編委及審稿專家,擁有一位視野寬廣、眼光長遠、熱心期刊發展的學術專家為主編,是期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必要條件[2]。《中華血液學雜志》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編委隊伍,包含國內血液學各領域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在學術把關上發揮重要作用,且可利用自身人脈組織重點號,將學術優勢轉化為出版優勢,獲取優質文章[3]。本刊開設的“標準與討論”“專論”“名家談診療”欄目均由本刊編委會專家討論與撰寫,上述欄目所刊登稿件的被引用率及受讀者歡迎程度遠高于其他欄目,是本刊獲得高影響力的重要支撐??偩幨前l揮編委會職能作用的總策劃及帶頭人,對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2011年,《中華血液學雜志》總編王建祥教授提出創辦“《中華血液學雜志》論壇”和“臨床思維大賽”等活動。《中華血液學雜志》論壇大會發言均來自本刊已發表的優秀稿件,已成功舉辦多屆,論壇現場到會代表超過700人,實現了稿件內容的二次傳播。血液臨床思維大賽已舉辦4季,大賽以血液領域知識競賽、典型/疑難病例解析并答辯為主要形式,專家點評,寓教于樂,注重培養青年醫師的臨床思維,挖掘優秀人才,同時也優化了雜志在青年血液學工作者中的品牌形象。上述活動在擴大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同時,也提高了青年醫師的臨床診療水平及學術水平,推動了血液學知識的傳播和發展。2015年,《中華血液學雜志》總編黃曉軍教授確立了以總編擴大會為期刊決策核心的體系,總編擴大會參會成員主要由雜志的總編、副總編及編輯部全體成員組成,會議主要討論上一年度工作總結、本年度重點選題方向及雜志的中長期規劃,在討論中最大程度地凝聚編委會和編輯部的智慧??偩帞U大會在解決已有問題的同時,制定出詳細的發展計劃,將任務細化到個人,極大地激發了編委會和編輯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期刊獲得持續性發展??萍计诳冀K把內容質量作為第一生命線,把人才建設作為根本保障,做強辦刊隊伍。高水平的稿件是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的關鍵,期刊的學術水平直接決定其影響力[4]??萍计诳韫膭詈吞栒倬幬e極組稿,不斷將自己優秀的原創稿件投給期刊,改變高質量論文外流的狀況。編委身份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發揮編委群體的智慧才能達到理想辦刊的目標[5]。
2深化辦刊理念,促進學科發展
《中華血液學雜志》依據學科發展及期刊發展方向,將自身定位為“打造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中文權威期刊”,將目標設定為“為國內血液學工作者創造一個高水平、易獲取的交流平臺”,為期刊發展指明了方向。確立了清晰的定位與發展目標后,《中華血液學雜志》始終堅持對血液學領域重大關鍵問題及學科關注熱點主動及時報道、深度有效引導,刊登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稿件?!吨腥A血液學雜志》每年根據血液學專業的研究熱點,策劃組織“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淋巴瘤”“貧血”“細胞治療”等重點號。重點號內容由編輯部提出,在總編擴大會上討論并通過,編輯跟進約稿,刊登了許多高質量稿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課題組歷經十余年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國際原創的單倍型移植技術體系——“北京模式”,達到了與人類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緣供者移植等同的療效。本刊約請黃曉軍教授團隊撰寫的“單倍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療效觀察”入選了第一屆中國科協優秀論文,助力了“北京模式”向國內外推廣。2009—2020年本刊發表血液病各領域相關共識、指南83篇,刊登于“標準與討論”欄目,對規范血液病的臨床診療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學科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打造品牌欄目,突出期刊特色
活血定眩丸的毒理學研究論文
1器材
1.1動物KM小鼠,SPF級,雌雄各半,體重(20±2)g,合格證號:SCXK(甘)2004-0006-0000025;Wistar大鼠80只,SPF級,雌雄各半,體重(90±10)g,合格證號:SCXK(甘)2004-0006-0000025,由甘肅中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藥物活血定眩丸(由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提供,批號070501)因丸劑中含有一定量的輔料,動物實驗配制供試樣品濃度達不到實驗要求的劑量,故采用與丸劑相同工藝方法制得該藥的浸膏(1g浸膏相當于2.242g生藥),實驗前用蒸餾水配制成實驗所需濃度用于急性和長期毒性實驗。
1.3儀器
CD-1200型血細胞分析儀(美國,雅培);ALCYON3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雅培);電子顯微鏡BX60-32FB3-F01型(日本,OLYMPUS);切片機RM2135型(德國,徠卡);全自動組織包埋機TEC-V.CM-JZ型(日本,櫻花);自動組織脫水劑VIP-JJZ-JZ型(日本,櫻花)。
2方法與結果[2~4]
人民醫院內科主任的事跡材料
*,男,*年*月出生,1968年11月參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市第一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血液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醫學會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市醫學會血液學會主任委員;美國血液學會會員。
20*年獲*市衛生系統白求恩杯;20*年被*省政府記“抗擊非典”三等功,并被評為*市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年被*市政府記二等功;20*年被評為*省勞動模范;20*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同志從醫二十余年,在醫生和患者心目中,他是一位集仁愛與智慧一身的好醫生、好導師。大醫醫心,視病人為親人。他用滿腔愛心詮釋高尚的醫德,對病人高度負責,從不計個人名利與得失,曾多次冒著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搶救了許多垂危白血病人。他不僅帶頭抵制藥品回扣等所誘惑,拒收紅包,而且每當配型吻合的患者因治療費用問題望而卻步時,他四處奔走,想方設法,或從*市兒童扶困基金,或借助媒介宣傳,為貧困的血液病患者籌集資金。
*同志視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滿腔熱誠地為絕望的病人尋找每一絲生的希望。已記不清有多少個節假日在病房里看到*的身影,有多少次半夜三更他守候在病人身邊參與搶救。一個冬日的凌晨一點,一位移植后的病人突然出現氣促加重,生命體征垂危,毛主任接到電話后立即趕到病房參與搶救,他顧不上病人口中噴出的血性痰液,也顧不上自己近期連日搶救病人的疲憊,親自為病人做胸外按壓,經過3個多小時的積極搶救,病人的生命體征終于恢復平穩。
*同志視事業為生命。在醫療科研中,*同志展現了堅忍、嚴謹的學者風范。從九十年代起潛心研究各種惡性血液病的治療,從一名醫生到博導,從單槍匹馬到一支具有國內學術地位的優秀團隊,數十年嘔心瀝血,不斷創下豐碩的業績:1997年率先在國內開展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等取得成功;1998年在國內首先開展臍血移植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獲得成功;近5年共開展造血干細胞移植80余例,成功率70%,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他是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許多年輕人在他的團隊中成為優秀骨干、他培育了2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他積極與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籌建的試驗室被列為行內重點實驗室,血液科是*市重點??疲?0*年他在*市首創再障貧血專病門診,造福于廣大病人,為多家媒體報道;他排除干擾,潛心學術,近年來,他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科研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錄4篇;近幾年分別獲省、市科技成果獎五次,20*年成功申請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20*年獲*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并承擔了省、市多個科技攻關項目。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免疫分型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患者的細胞核增殖相關抗原Ki-67表達情況及其與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的關系。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ALL患者納入研究。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測定ALL患者的Ki-67表達情況,并根據Ki-67陽性表達情況將患者分為Ki-67陽性組與Ki-67陰性組。比較兩組的臨床特征,比較不同臨床分期、免疫分型ALL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率,并分析Ki-67陽性表達與ALL患者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的相關性。結果Ki-67陽性組與Ki-67陰性組的淋巴結腫大、縱膈腫塊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Ki-67陽性組的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腫大發生率均高于Ki-67陰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緩解期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率為79.03%,高于緩解期患者的52.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伴髓系抗原表達的ALL型、T型、B型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率分別為95.65%、73.33%、43.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Ki-67陽性表達與淋巴結腫大、縱膈腫塊之間無顯著相關性(P>0.05);Ki-67陽性表達與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腫大、臨床分期及免疫分型均呈正相關(P<0.05)。結論ALL患者的Ki-67存在異常表達,其表達與患者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均密切相關。
關鍵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籏i-67;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相關性
白血病是指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后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大量增殖的一類惡性疾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其中的常見類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預后較差[1-2]。以往,臨床上將ALL與淋巴母細胞瘤視為兩種疾病,隨著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從免疫學角度來看,這兩種疾病實際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時期,但兩種疾病的受累范圍不同,治療方法及預后也存在差異,因此,臨床需做好ALL的診斷工作,避免延誤患者治療[3]。細胞核增殖相關抗原Ki-67是臨床上常用的惡性腫瘤標志物,在白血病診治中得到應用,但臨床上關于Ki-67是否與ALL患者的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相關尚無共識,還需進一步研究。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對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ALL患者進行研究,檢測其Ki-67表達情況,分析Ki-67表達情況在ALL診斷中的意義及其與臨床特征、臨床分期、免疫分型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ALL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20~64歲,平均(41.89±10.29)歲;臨床特征:淋巴結腫大85例,縱膈腫塊69例,骨髓受累38例,外周血受累35例,肝脾腫大26例;臨床分期:未緩解期62例,緩解期38例;免疫分型:伴髓系抗原表達的ALL型23例,T型45例,B型32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納入標準:經病理診斷確診為ALL;年齡18~<65歲;神志清醒。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其他骨髓或血液系統病變;合并急癥;存在精神障礙或抑郁。
血液細胞的常規分析論文
【關鍵詞】血液細胞常規分析
血液細胞常規檢驗(簡稱血常規)是臨床檢驗中三大常規檢驗(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之首,其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其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形態及相關參數分析三大部分內容,其基本項目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測定、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
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和人類對疾病的不斷認識,檢驗科的地位縣的越來越重要,特別是檢驗科在檢測項目的多樣性及不同的針對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受到臨床科室的重視?,F將血液細胞的常規分析做一分析。
近年來由于血液學分析儀器的廣泛應用,血液常規檢測的項目日益豐富,增加了紅細胞比容、紅細胞三種平均值計算、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分析、網織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自動分類計數、血小板比容測定,血小板平均值計算及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分析等內容。在基層實驗室應開展血液細胞常規檢驗的基本項目內容。
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血細胞占總體積的45%左右,血漿占55%左右。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白細胞指血液中除有核紅細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細胞,正常人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嗜堿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五種。
血液細胞的生成、分化、增殖、發育、成熟是一個連續過程,為了醫學研究及臨床醫學工作的需要可將其人為分成三個階段。
細胞學與骨髓教學透析
本文作者:張水生李劍平章英工作單位:江西省人民醫院
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學習血細胞形態必須熟練掌握血細胞發育一般規律,各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理論知識。掌握正確學習方法要求學生繪圖并描述細胞形態特點,從而使學生更易了解和掌握血細胞各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反復觀看某一階段細胞,學習血液細胞形態過程中一定會有了解→困惑→掌握的反復過程,不要求多、求快。掌握細胞的識別三個原則“以核為主,核、漿兼顧,核又以核染色質為主”[2]。對于個別介于兩個系統之間的細胞,如難以判斷,可采用大數歸類法(即歸入細胞多的細胞系類中)。若細胞介于上、下兩個階段之間,一般將它們歸入下一階段[3]。2.4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師生間對觀察的細胞結論不一致時,學生應先描述此細胞形態特點,再對照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知識和鏡下細胞認識共同提高的目的。
骨髓分析儀優點骨髓分析儀較光學顯微鏡具有觀察人數更多、經濟和占用場地更小等優點,更適宜大范圍教學。也能隨時動態觀察細胞形態特點,便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達到所有人員共同提高的目的。骨髓分析儀且能使血液細胞形態學考試內容統一,更好地反映全體學生學習水平。骨髓分析儀不足骨髓分析儀結合投影儀雖然能夠達到多人同時動態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特點,但因色彩偏差、放大倍數不同與光學顯微鏡下細胞結構還是不完全相同,所以待學習者在骨髓分析儀上對細胞有所認識后,還應回到光學顯微鏡下繼續加強學習。
開放實驗室,組建興趣小組對細胞形態學教學而言,僅憑幾次講授理論知識和實驗課,學生是很難全面掌握,并且易淡忘,因此課外活動時間應開放實驗室。在學生中組建興趣小組,對鞏固和提高全班學習水平十分必要。加強課外復習鼓勵對典型的細胞照像并保存,利用課外時間反復觀看,以達到課外復習和鞏固的目的。我們的班級使用這一學習方法后,細胞形態考試成績普遍有所提高。
細胞形態學理論教學和實驗用時比例最好為1:3或1:4,血液學檢查的學習關鍵是形態學部分,之后的血液病診斷多以細胞的質和量的改變為依據,所以細胞形態教學過程中要詳細介紹某一細胞出現質與量的變化為哪些血液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便于同學對血液疾病的診斷有較早的認識,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加強實驗室建設實驗室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教學水平,為此要加強實驗室建設。示教片要求新鮮、典型。染色效果會因示教片長時間保存而氧化使染色加深,從而影響示教效果,標本細胞形態典型特征可便于同學們記憶。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共同完成,帶教老師的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6],因此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對細胞形態學和血液學檢驗的學習,加強教學與臨床上的溝通,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教學的發展??傊?血液形態學學習在于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多看、勤問,利用骨髓分析系統結合其它教學改革和探索、教師與學生的多方面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臨床血液學專業學生教學質量,才能快速、準確掌握該學科理論和實踐知識。
研究型醫院科研項目績效建設現況
【摘要】研究型醫院是國家醫療科技創新的主體,如何通過優化管理制度,科學公正地進行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發展績效評價結果導向的資金下撥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成為研究型醫院科研項目管理聚焦的關鍵問題。通過對黨中央、國務院2014—2020年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中國科技統計主要科技指標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公開數據實證分析,發現目前中國科研績效管理考評維度重數量,輕質量,存在一刀切現象;中國在科研投入和產出排在世界前列,但頂尖成果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管理實踐為例,建議研究型醫院科研項目績效管理的實踐中應該:加強頂層設計,集聚優勢資源;加強科研績效制度建設,強化績效溝通;培養組織型人才,科學管理項目;堅持開放、合作、創新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研究型醫院;科研項目;績效建設
研究型醫院是醫療機構的先行者,是國家醫療創新的主體,不僅要把握國際醫療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的前沿動態,更要以臨床需求為出發點,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舉,自主培養高端醫學人才,催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進而推動臨床診療的發展[1-3]。目前,我國正處于以科技創新引導經濟增長的新階段,科研投入屢創新高[4]。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涵蓋了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科研績效管理,項目評價改革意見,擴大科研主體的自主權等方面,這是國家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5-9],轉變科技體制機制的重大舉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型醫院如何利用國家巨額的投入,面向國家醫療重大需求,促進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是現階段科研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探索出一條經費投入問責問效,強化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集中資源辦大事的道路,對研究型醫院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是助力研究型醫院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簡稱血研所)隸屬于中國醫學科學院(簡稱醫科院),是中國醫院連續多年血液學領域??坪涂萍剂恐稻琶谝坏膰鴥阮I頭單位,已擁有包括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內的六大國家級平臺,成為血液學領域的國家級醫學轉化創新基地。本文在分析當前我國科研績效管理現狀,借鑒國外科研績效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血研所實踐,為研究型醫院科研績效管理提供參考建議。
一、科研績效管理的現狀
我國目前科研管理突出表現為“兩個不平衡”,可概括為“投入與產出不平衡”和“數量與質量不平衡”,這是國家出臺系列政策,提升科研績效管理的問題根源。
(一)目前我國科研績效管理考評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