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樣本檢驗精細化管理研究
時間:2022-08-20 08:18:57
導語:血液樣本檢驗精細化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現代醫學發展,臨床科室診斷過程逐步完善,血液檢測作為實驗室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臨床診斷的準確性[1]。但在血液樣本采集、保存、檢測等過程中,由于技術、設備、人員等因素影響,導致檢測結果出現誤差[2]。明確血液樣本檢測出現誤差的影響因素,并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對于提高診斷真實度具有重要意義。常規質量控制管理在血液樣本檢驗全程中應用較為廣泛,能夠避免操作過程中的一些錯誤,但該管理模式多流于形式,沒有針對性分析檢測結果出現誤差的根本原因,管理措施較為單調,缺乏系統性[3]。根本原因分析法屬于新型質量管理模式,通過對不良事件進行分析,找出其所存在的缺點,同時從多角度進行完善[4]。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特殊的管理文化,其建立在系統化、規范化基礎上,能夠充分發揮人員主觀能動性[5]。在血液樣本檢驗全程中實施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精細化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醫院擬行血液檢驗的患者3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單雙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182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98例,女84例;年齡為18~74歲;體質量為54~85kg。對照組患者中,男101例,女81例;年齡為23~72歲;體質量為56~85kg。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質量控制管理。按照流程采集血液樣本,記錄樣本類型、標號等,由專門護理人員送檢,然后由檢驗科使用儀器檢驗,再對檢驗結果進行復審,并存檔。觀察組給予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精細化管理。(1)根本原因分析法:①成立質量控制組:主要成員有檢驗科及護理科主任、各科室護士長、護士等,均具備5年以上臨床經驗。②專業培訓:邀請專家就根本原因分析法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確定討論主題,即檢驗血液樣本不合適原因,分析討論并記錄最終結果。③確定原因:護士原因:抽血時間過長,送檢不及時,缺乏檢測經驗,操作不規范,責任心不強等。患者原因:未提前禁食、禁水,空腹時間過長,處于月經期間。醫院原因:人員配備不足,送檢流程不規范,信息系統不穩定等。見圖1。(2)精細化管理:①檢驗前管理:確定患者空腹時間約為1h,耐心詢問患者身體狀況,確定其不存在影響血液檢驗結果的因素。仔細閱讀檢驗申請單,確定采集血液樣本量。對于長期接受激素治療或發生水腫患者,應綜合其具體情況決定采集的血液標本量。醫院應定期舉辦知識講座或專業培訓,組織護士等進行業務學習,明確送檢流程和規范,并合理規劃人員配置,定期更換或引進檢驗設備,教會檢驗科人員設備操作流程。調整信息系統,簡化臨床工作,提高檢驗效率。做好宣教工作,提前告知患者影響檢驗結果的食物,如高脂飲食、白酒等,同時告知患者需停服的相關藥物。掌握血液標本保存條件,嚴格控制室內溫度,同時掌握好儲存時間。②檢驗中管理:使用前應先對儀器設備進行校對,然后根據檢驗指標與項目,選擇合適檢測方法,使用時嚴格按照說明書流程操作,定期消毒、維護和保養。③檢驗后管理:樣本運送前,詳細記錄其數量,確保試管塞子無松動,如運送時間較長,需配備保溫、防震等裝置。檢測部門人員接收樣本時,應明確樣本數量、時間、保存溫度等,對不合格樣本應拒收。檢驗結束后,對結果進行復審,確保準確性,如有異常,則需重新采集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同時應該留有樣本備用,并將檢測結果存檔。1.3觀察指標。①誤差發生率:統計兩組患者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血液樣本結果誤差發生率。②出現誤差原因所占比例:統計兩組在樣本凝血、溶血、進食高脂食物、不符合保存溫度、劇烈動蕩、檢測不及時中所占比例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χ±s)描述,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描述,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誤差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血液標本誤差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出現的誤差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在樣本凝血、不符合保存溫度、劇烈動蕩中所占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在樣本溶血、進食高脂食物、檢測不及時中所占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3.1臨床血液標本檢驗的意義。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逐漸成為診斷和判斷疾病的輔助手段,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診治疾病的結果[6]。血液檢驗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其結果可反映患者病理狀態,質量控制目標是準確、精密,且貫穿于血液標本檢驗全程中。由于醫療技術進步,新型血液檢驗方法被運用于臨床中,從而不斷提高檢驗質量,尤其是檢驗結果精準度[7]。但在實際檢驗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檢驗結果仍存在誤差,影響疾病診斷準確性。3.2影響血液標本準確性原因。血液標本自采集至檢驗需要經歷一系列環節,在檢驗前,患者空腹時間過長,可降低血液中有效成份,還能促使代謝產物升高,對檢驗結果準確性造成嚴重影響[8]。采集血液時,盡量選擇充盈良好的血管,并確保落針準確性,如針尖反復進出血管,不僅增加采集難度,同時易產生凝血或溶血現象。長時間將血液樣本置于室溫下,可導致血漿中鉀離子升高,影響血小板平均容積。樣本送檢時間過長,未配置保溫、防震等裝置,不能有效保證樣本質量。接收血液樣本時,未對保存時間、數量等進行檢查,可提高不符合檢驗要求的樣本量[9]。檢驗過程中,未執行無菌操作,沒有對儀器進行清理、檢驗和校對,檢驗后未進行審核,均可導致檢驗結果出現誤差[10]。此外臨床護士不熟悉檢驗操作規范和流程,使用錯誤的標本容器,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缺乏相關檢驗知識,不能最大限度排除干擾因素,責任心不強,信息系統不穩定等,均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11]。3.3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精細化管理。根本原因分析法作為新型管理模式,通過團隊協作方式,對造成血液檢驗誤差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分析,并確定根本原因,在錯誤中反思,改善檢驗制度和流程,提出預防性針對措施[12]。該方法從血液檢驗的各個環節著手,包括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從患者、醫院、護士、儀器設備等方面統籌分析,記錄分析結果,最終制定改進和完善措施[13]。該方法可有效保證血液質量,降低誤差。精細化管理廣泛用于血液檢驗質量控制中,作為新型管理理念和文化,其主要在標準化、信息化等基礎上開展,能夠對各個環節進行精細管理,通過對血液檢驗過程進行信息化分析,以報告的形式統計不到位問題,經數據比較后,進行重點分析,并要求護士從現狀著手,對檢驗的各個環節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綜合能力[14]。確定影響血液檢驗的根本原因后,進行精細化管理,可實現管理系統化、一體化,提高工作效益,同時完善和優化檢驗流程,不僅能夠有效節約成本,還可降低檢驗誤差發生率。兩種管理方式相輔相成,共同在血液樣本檢驗全程中發揮作用,最終降低檢驗結果誤差發生率。有研究發現[15],采用精細化管理可降低血液樣本檢驗結果誤差發生率。本研究在血液樣本檢驗全程中實施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精細化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液樣本誤差發生率優于對照組,提示二者聯合可降低血液樣本誤差發生率。本研究進一步對血液樣本誤差原因所占比例進行分析,發現觀察組樣本凝血、不符合保存溫度、劇烈動蕩所占比例優于對照組,提示在血液樣本檢驗過程中應重視樣本保存條件。綜上所述,在血液樣本檢驗全程質量控制管理中,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精細化管理,可有效明確影響血液樣本檢驗結果的因素,降低誤差發生率。
作者:徐巧葉 徐雅萍 單位:紹興市上虞第二人民醫院
- 上一篇:精細化管理在急救車的應用體會
- 下一篇:制造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