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經濟發展規律與財政支配論文

時間:2022-01-06 04:27:00

導語:探究經濟發展規律與財政支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經濟發展規律與財政支配論文

論文關鍵詞】財政支出;經濟發展方式;政策

【論文摘要】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發展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角度看,當前優化財政支出的重點在于加大對農業和服務業的支持,加大對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大對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的投入。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著年均8%的增長率,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近五年間,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0.6%。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落后狀況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依靠要素的高投入(包括礦產資源、人力資源)驅動,而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偏低;資源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威脅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這就要求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得到有效的轉變。鑒于宏觀經濟政策在引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政府職能轉換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二、財政支出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而且包括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等)、運行質量、經濟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城市化程度、工業化水平以及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突出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對我國而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微觀主體調整要素配置方式,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需要宏觀政策給予協調配合。其中,財政政策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促進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至關重要。

財政支出具有拉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現有研究表明,增加政府支出能夠擴大社會總需求,提高現有資本存量和生產能力利用,提高利潤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而財政支出結構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結構和質量。財政支出結構是指財政支出總額中各類支出的組合以及各類支出在支出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稱“財政支出構成”。簡單來說,財政支出結構是各類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從社會資源的配置角度來說,財政支出結構直接關系到政府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從而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可能比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更大。不僅如此,一國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及其變化,表明了該國政府正在履行的重點職能以及變化趨勢。

三、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朝著市場經濟體制方向調整和優化,合理化和有效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沒有完全跳出傳統計劃經濟財政支出結構的基本框架,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財政支出偏向工業導致三次產業結構的失衡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工業本位思想在很多地方十分嚴重,很多省、市都提出“工業立省(市)”的口號,財政支出偏向重化工業,削弱了對農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支持。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經濟增長,一再減少對農業投入,使全國財政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歷史最高點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這一方面導致三次產業結構的失衡,特別是服務業比重依然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工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

2、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不足制約人力資本提升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增加了財政性教育投入,推動了各級各類教育的快速發展。但是,投入不足,投入水平較低仍然是制約我國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2007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為3.32%,這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4%的平均水平,也達不到我國政府早在1993年下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的在20世紀末實現4%的目標。而且,教育投入結構也不合理,突出表現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經費保障水平不高;對非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保障薄弱;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在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群體間嚴重不均衡;各級學校的負債問題嚴重。

四、優化財政支出的政策建議

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僅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而且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以在規模一定的約束下,急需對財政資源的配置進行優化。

1、加大對農業和服務業的支持力度

只有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等各種手段增加農民收入,才能增強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消費能力,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財政支出中,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的投入占據了相當的份額。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實力,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政府應加大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力度,通過立法保證國家對農業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

此外,還要采取措施對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例如對產業園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公共服務平臺等,給予相應的配套資金補貼;對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參加國內外重要服務項目的推介會和交易會,給予參展展位費用補貼等。

2、加大對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科學教育事業屬于準公共產品,它以廣泛的外部效應影響著國家技術水平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國家財政支出必須向科技發展傾斜,才能促進自主創新和經濟增長。在科學研究方面,基礎性研究關系到國家安全與長遠發展的科學研究,由于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或存在較大的風險和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國家財政應在財力上完全予以支持。當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過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口徑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完善教育財政管理,應建立明確的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統一的分級管理和財政負擔制度,在各級政府教育事權財權難以對稱的條件下,建立規范的政府間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尤其應加大省級財政對教育投入的責任和力度。應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預算和教育財政預算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強化對政府教育財政的有效監督,關鍵是包括公共教育收支在內的財政預算收支應公開化、透明化。

醫療衛生供給水平的提高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長相適應,其適度的標準是既保證人們基本的醫療衛生需求又不致過度消費有限的資源。當前,要加大對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較大幅度提高財政補貼標準。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將城鎮非從業居民納入覆蓋范圍,建立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居民三方資金分擔機制。

【參考文獻】

[1]華國慶、龔婷婷、史山山:促進科技自主創新的財稅法研究[J].科技與法律,2009(1).

[2]韓曉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探析[J].財政研究,2008(10).

[3]王莉: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探析[J].現代財經,2007(8).

[4]馬燕君、李俊霖: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和優化[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6).

[5]林躍勤:財政支出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金融,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