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政府財政支配績效評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6 04:23:00
導語:探究政府財政支配績效評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推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績效評價的普遍重視,我國財政部門在公共財政支出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探索,但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財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評價,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績效評價的普遍重視,我國財政部門在公共財政支出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探索,但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財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評價,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1.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現實意義
財政支出績效,是指財政支出活動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它反映了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資源配置活動與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果之間的比較關系,重點研究政府配置資源的合理性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按照財政支出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總體要求,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對財政支出的行為過程、支出成本及其產生的最終效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地衡量比較和綜合評估,使財政資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貫穿于財政支出安排和實施的全過程,是對財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風險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是發揮財政調控功能、提高財政資金安排科學性、促進財政支持社會經濟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
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于規范財政支出,依法理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二是有利于重點項目建設,對項目的運行及效率情況提供及時、有價值的信息,促進項目管理,增強項目管理者對項目的責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確引導和規范財政資金監督與管理,形成有效的財政執法和監督約束,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通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獲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決策者有效地規避投資風險及短期行為,節約財政資金,緩解供求矛盾,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隨著部門預算管理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擁有了現實可行的條件。
2.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同于微觀經濟組織的效益評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僅要分析計算直接的、有形的、現實的投入和產出,而且還要計算分析間接的、無形的、預期的投入與產出,支出績效既反映為可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效益,又反映為大量的無法用貨幣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財政支出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化。這表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遠比微觀經濟組織的效益評價復雜。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
2.1全面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財政支出類別多,內容繁瑣,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安全、外交事務、行政司法、科教文衛等眾多領域。支出對象的廣泛性、差異性決定了其績效的表現具有多樣性特征,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整體效益和局部效益等。要對財政支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就必須對上述因素進行全面衡量,從多種效益的相互結合中得出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同時,由于不同類別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所側重,因此,評價時,在全面衡量各種效益的基礎上,也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別支出所產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2.2統一性和差別性相結合原則。從西方國家的實踐經驗看,對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常用的有前后對比法、有無對比法、邏輯框架法、成功度法等。但無論何種方法,都有嚴格的標準、指標、程序和分析框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必須設計一套統一的原則、制度、標準和程序,以此作為開展評價工作的基本規范,否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將失去衡量的依據,評價的程序和質量也會失去控制。但考慮到財政支出績效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對不同類別財政支出的評價,可以在統一規范的平臺上,充分考慮其差別性,結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選擇相應的指標和標準來進行。
3.目前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面臨的問題
3.1保障制度缺乏。目前,《預算法》、《審計法》等法律法規對財政支出均側重于資金投入的管理和監督,而對資金產生的投資效益則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使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缺乏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
3.2績效標準難以建立。績效標準是管理部門或評價人員對實際效果進行衡量或評價的鑒定要點,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被評價單位或項目績效高低的尺度。由于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缺乏,制約了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誠然,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標準絕非易事。與企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相比,政府組織追求了太多的公共目標(經濟的、政治的、自由的、安全的、環境的、社會的等等),且其中多數目標都很難衡量。也可說,公共支出目標的多樣性和難衡量,是其評價標準難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如何從科學角度,突破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手段、認知和主觀決策限制,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和完整的績效評價標準,綜合評價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政府績效,是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重要目標,也是當前開展績效評價的難點。
4.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思考及建議
4.1劃分評價層次。根據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主體和客體的不同,可以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分為四類: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
4.1.1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項目實施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項目的效益。由于財政支出項目是部門(單位)財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項目支出內容十分廣泛、項目間差異大、項目效益不確定性大,因此,對財政支出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對合理安排財政經費、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1.2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主管部門所屬二級和基層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基礎,單位作為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基層單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為財政支出的總體效益,因此是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上述評價工作分類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并且共同構成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上述四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目的相同,四類評價工作都以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為目的;二是層次分明,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是部門、單位評價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總和,而綜合績效評價又要以部門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為基礎;三是差別顯著,項目支出評價是具體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總體評價,部門、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側重于財務管理效率評價,綜合績效評價是一種政策評價。
4.2建立評價制度。
4.2.1建立規范統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制定和完善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辦法、工作規則、工作程序、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結果運用等一系列制度和規程,并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納入財政管理制度范疇。
4.2.2要在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在收繳環節,采取集中收繳方式,提高資金入庫效率;在分配環節,分類細化預算指標,有助于對財政支出進行監督和評價,還可清晰地衡量預算分配環節的成本與效益;在購買環節,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可以取得規模效益;在支付環節,采取國庫集中支付方式,是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的有效途徑。因此,財政支出各環節上都存在績效問題,應該研究在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都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
4.4編制績效預算。績效預算作為一種公共支出預算模式,是由績、效和預算三個要素構成的。“績”是指財政支出所要達到的目標;“效”是指具體考評完成目標情況和取得的成績;“預算”是指為實現支出目標提供的財政資金數額。績效預算是績效評價的前提與基礎,績效評價貫穿于財政支出安排和實施的全過程。在財政支出管理的各個環節中,筆者認為,從績效預算編制入手開始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應用績效評價理念的一個良好切入點。編制績效預算,就是要進行事前控制。財政與主管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都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運用成本——效益法,對重大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審查、組織專家論證、篩選,嚴把入口關。編制績效預算可以起到事前監督的預防作用,解決了其他事中和事后環節監督管理上的不足,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資金的績效水平,加強預算制度的約束作用。
在具體的績效預算編制過程中,要結合預算支出管理實際,在績效預算的各主要環節加強制度約束。如結合部門預算的編制程序,各預算部門首先要進行自我評價,在這個環節需要對各部門明確支出責任,建立獎罰措施和資金追蹤返還制度。各部門要對影響財政支出績效的因素進行定義、識別、衡量和預測,并對要實現的目標進行評價,制定科學、合理的支出計劃,在編制本部門支出預算草案時進行科學的項目評價;在各級財政部門的預算審查環節,要建立嚴格的績效預算審查制度,通過加強對預算支出績效的審核、評價及綜合平衡,對績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學的部門預算支出計劃予以調整;財政部門要建立預算執行過程的績效跟蹤檢查制度,在提出公共預算時要設有與該支出對應的效果指標;在預算執行的中期報告中要對比資金的使用與績效,在決算時要報告最終的資金績效情況,并對各部門的財政支出進行橫向的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不同單位或部門項目間成本效益差異的原因,為以后支出決策提供依據。
5.結束語
放大這個“節約點”的功能和效應,不僅事關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黨風廉政建設的深入持久開展,更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從這樣的高度認識建設“績效財政”的極端重要性,才能不斷增加財政投資評審的客觀性、科學性和透明度,用好用足財政投資的每一分錢,獲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財政投資超值回報。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雖說節約的著力點是不可再生資源與可再生資源,但財政投資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節約點”。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審計,2003,(21)
[2]李金華.對當前審計工作的若干思考[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3)
[3]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 上一篇:現行養老金計發制度途徑探究論文
- 下一篇:探究經濟發展規律與財政支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