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西南地區義務教育水平提升途徑

時間:2022-02-21 10:18:00

導語:探究西南地區義務教育水平提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西南地區義務教育水平提升途徑

[摘要]義務教育質量應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堅持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基于對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諸多影響因素的分析得出,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農村量少質差的師資狀況是影響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基于此,西南農村地區可以從實施“雙證式”教育和“頂崗實習”兩方面入手來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因為進行農村初中地方課程改革、推行“雙證式”教育能夠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進行高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師范生“頂崗實習”既能給農村中小學注入新鮮活力,又能夠提高農村師資質量,進而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西南農村;義務教育質量;“雙證式”教育;“頂崗實習”

西南地區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社會經濟狀況遲滯了該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不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國家對西部義務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西南地區已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現有的一套體制基本上是圍繞硬件發展、規模擴大、普及率來運作的”。對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農村地區來說,義務教育質量亟待提高,這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期盼子女上好學、享受優質教育、提高子女生存能力和社會發展能力的需要,也是解決教育公平,實現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在新階段,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堅持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基本價值訴求。義務教育新的質量觀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健康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的整體素質上,也體現在每一個學生是否能夠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方面的未來發展潛力上。

一、影響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

影響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因素眾多,如經費投入、辦學條件、社會觀念、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課程教材、課程實施、教師隊伍、文化環境等。從實踐層面看,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和農村量少質差的師資狀況是影響西南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最直接、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一)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一直把升學作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這種升學價值取向使得農村學校圍繞考試科目設置課程,缺乏農村教育特色,不能適應農村學生發展的需要。由于西南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使得這種以升學為目的的辦學取向尤為突出,在農村中小學主要表現為重視升學考試,忽視勞動技能教育。一方面,這種升學取向使得教師將注意力集中于少數優秀學生,挫傷了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響了教育質量。另一方面,這種單一升學取向的課程設置使得教師只注重文化課知識傳授,圍繞考試科目進行教學,忽視或放棄勞動技術等實踐活動課程。對于無力升學的學生來說,由于缺少勞動技能和實用技術的課程學習,以致回到農村缺乏新農村建設的生產能力和適應能力。目前,在西南農村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不能升學的人數還占相當比例。2006年,一些西南省份如貴州、云南、西藏等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51.14%、53.53%、41.50%。由于城鄉差別,農村初中的升學率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說明還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將回歸農村,他們的基本素質成為影響當地農村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忽視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忽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教育,使得一大批未能升學者,不能勝任新型農民角色,承擔不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任。換言之,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影響了義務教育質量的水平和發展需要。

(二)農村師資“量少質差”

西南農村地區師資量少質差,不能適應新時期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需要。一方面,西南農村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師缺編現象。如,貴州省遵義市2006年中小學教師缺編6075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缺編4685人,而且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截止2007年,西部地區師生比為1:40,大大低于1:20的全國平均水平。教師缺編影響到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

另一方面,西南農村地區教師素質不高,教育觀念落后。西南農村中小學教師來源多樣,其學歷普遍低下。如,農村小學教師中專以下學歷占81.3%,農村中學教師中專以下學歷占68.6%。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制約著教學實施的水平,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教育是一項與時俱進的事業,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學技能需要不斷更新,才能適應時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才能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然而,受現實條件限制,西南農村中小學在職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有限,難以真正實現知識更新,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仍遵循傳統的一套。在可利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教師長期憑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課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難以有效獲取,也難以真正實施。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新課程的實施,農村教師素質已成為制約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最直接因素。

二、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必須立足西南農村實際,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就要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既要滿足學生的升學愿望,也要提高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即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具體體現。針對影響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通過增設農村適用技術課程和“綠色證書”的考核和頒發,改變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通過“頂崗實習”改善農村“量少質差”的師資狀況,即把實施“雙證式”教育和“頂崗實習”作為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實施“雙證式”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雙證式”教育著眼于改變單一升學價值取向的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

所謂“雙證”,是指“中學畢業證書”和“綠色證書”。一方面,按照全日制課程標準要求,修完義務教育規定的科目達到合格,獲得初中畢業證書;同時,按照農業部關于“綠色證書”課程計劃的規定,完成某專業初、中級農業技術知識的培養目標,掌握1-2門在本地區適用的農業技術,獲得農業部認定的新型農民應具有的“綠色證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雙證式”旨在改變農村單一升學價值取向、脫離農村學生實際的課程設置,它承擔著普通教育與職業準備雙重任務。從課程管理角度看,前者由國家課程來實現,后者由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來完成。換言之,“雙證式”教育把思想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健康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農科教統籌的素質教育模式”。它改變了“農村教育沒有農村、農村教育沒有農業”的現狀,實現了農村教育的理性回歸——農村教育要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要為農村社會培養更多合格勞動者的基本理念。

對西南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雙證式”教育能夠同時現實“升學”和“就業”的雙重目標。“初中畢業證書”保證學業優秀的學生繼續升學,“綠色證書”教育能夠使得升學無望的初中學生找回自我,成為當地農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從而實現“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教育理念。自2001年到2005年以來,在黔江縣石會中學通過“六連”結構實施“雙證式”教育實驗,取得了顯著效果。學校的入學率、鞏固率明顯提高,成績優異的學生實現了升學愿望,絕大多數初中學生掌握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技能。自“雙證式”實驗開展以來,該校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綠色證書”考試,文化課優秀率30%以上,及格率99%以上,學生鞏固率達到96%以上。“雙證式”教育實現了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的同步發展,實現了“升學有基礎”和“務農有技術”雙重任務,深受學生和農民家長的歡迎。而且,“雙證式”教育將升學教育和就業準備統一起來,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是農村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實踐模式,也是國際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學會生存”教育的具體體現。

“雙證式”教育的可操作性強,它不需要改變原定的中學課程總課時數,只需要對農村初中現有的課程設置作適當調整。如,將每周兩節勞動技術課、一節科技活動課、一節地方課集中安排為四節農技課,在整個初中階段,對全體學生進行總計300課時(課堂教學180課時,實習實作120課時)的“綠色證書”課程教學,主要學習與當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農業知識和實用技術。這既不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有利于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從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能。實驗表明,“雙證式”教育在西南農村初級中學實施是可行的。

實驗表明,“雙證式”教育是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現實選擇,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在初步實驗基礎上,“雙證式”教育實驗范圍不斷擴大,在重慶大足、江津、渝北、梁平、城口、潼南、三峽庫區等13個區縣數十所中學的實驗中效果顯著,“它不僅是農村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且還可作為直接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工具。”在“雙證式”教育實施過程中首創的“六連”結構教學模式2006年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社科一等獎,2009年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三等獎,這是廣大專家、學者以及各級主管部門對“雙證式”教育效果的充分肯定。專家評審認為:“雙證式”教育對于提高西南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未來農民素質、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指出的是,在“雙證式”教育實施過程中,一是要端正辦學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將“雙證式”教育作為西南農村地區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二是要加大地方(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結合當地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體現當地農村生產和經濟發展特色的課程資源,開發相應的地方(校本)課程。三是在教學方式上,“綠色證書”教育要突出實踐應用環節,將課堂學習與校外農村生產和經營實踐連為一體,通過“做中學”,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技能。四是要加強實驗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校園、家園和田園作為實習基地,為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創造條件。

(二)實施“頂崗實習”,提高師資質量

針對西南農村中小學師資“量少質差”的現狀,“頂崗實習”通過提高師資質量,達到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之目的。

“頂崗實習”是高師院校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頂替”缺編的教師崗位,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實習,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師范生實踐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師“量少質差”的狀況,實現實習與支教互惠雙贏的實習方式。故“頂崗實習”又稱“實習支教”,其最初原型是原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小松樹”計劃。2001年,原西南師范大學率先在重慶奉節、貴州遵義進行了前期試點工作,此后,“頂崗實習”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教育部師范司在西南大學組織召開了“全國師范院校頂崗實習現場工作會”,推廣西南大學在“頂崗實習”方面的做法和經驗。2007年,教育部在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師范生到農村“實習支教”是“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幫助農村中小學提高師資水平,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各高師院校必須大力推動“頂崗實習”的開展。

“頂崗實習”有利于解決西南農村師資“量少質差”的問題,有利于促進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對教師缺編的農村學校,頂崗實習直接補充新教師,緩解師資不足的矛盾,促進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另一方面,“頂崗實習”能夠提高西南農村地區在職教師的素質。通過師范生頂崗,學校可以把部分學歷未達標、教學能力弱的教師替換出來,組織他們參加高等院校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并且通過大學指導教師、頂崗實習師范生組織校本教研,以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學科知識水平,加強教學組織、評價、課堂互動、管理等基本功訓練,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從而真正達到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頂崗實習”能夠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為西南農村地區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教師。長期以來,師范教育有很大局限,師范生以在校學習專業知識為主,實習時間短,不利于發展師范生的實踐技能。“頂崗實習”延長了實習期限,擴大了實習內容,在長達半年或一年的實習中,師范生全面參與所在學校的完整的教育教學工作,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和教育研究、協助實習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農村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等,在此過程中,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實踐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頂崗實習”促進了師范生的“師范性”和實踐性教育,提高師范生的整體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獨立生活能力等),為提高西南農村地區教育質量提供重要的人才資源保障。

自2001年試點以來,西南大學逐步探索了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問題于一體的農村中小學“實習支教”模式,通過改革師范生培養模式、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加強師范生崗前培訓、組織綜合實習小分隊、建立實習學校基地、設立實習專項資金等措施,“頂崗實習”從原先的十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師范生全員參加,從原先的一縣一校逐步擴展到四川、貴州等周邊50多個市縣的上百所學校,其成效非常顯著。

第一,“頂崗實習”促進了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頂崗師范生為農村中小學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和蓬勃向上的活力,活躍了學校育人環境和課堂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和觀念。重慶奉節馮坪中學是“頂崗實習”受惠學校的典型代表,短短三年多時間,馮坪中學從一所教學質量差、瀕臨倒閉的薄弱學校轉變成一所貧困地區的精品學校,“頂崗實習”使該校教學質量由奉節縣2002年的第3l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2位,學校規模也從2002年的200多人發展到2005年的近千人。伴隨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的教育環境得到了巨大改變,師生熱愛馮坪中學,家長信任馮坪中學,社會尊重馮坪中學。“頂崗實習”使馮坪中學擺脫了師資短缺困境,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二,“頂崗實習”有效緩解了西南農村地區師資短缺現狀,而且提高了農村中小學在職教師素質,為西南農村義務教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師資培訓中心、網絡學院等單位為頂崗輪換下來的農村教師舉辦各種類型培訓,促進農村教師的觀念更新、知識更新和技能更新。據不完全統計,頂崗輪換下來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經過多種形式的進修、培訓,85%的人成為所在單位的教學、行政骨干。

第三,“頂崗實習”提高了師范生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了他們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習結束時,部分師范生主動向當地教育部門請求,愿意到農村中小學工作,并立志為改變農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頂崗實習”推動高師院校積極探索教師培養新模式,強化高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形成農村學校積極為高校提供教育實習和教學改革實驗基地,高校為農村學校提供指導、培訓、教研等多樣化支持服務,高校與農村學校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機制。

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既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更需要解決制約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問題。研究表明,長期以來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實踐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義務教育師資“量少質差”。“雙證式”教育和“頂崗實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是提高西南乃至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