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課堂教學導入以人為本理念論文
時間:2022-11-30 04:33:00
導語:探究課堂教學導入以人為本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新概念。
關鍵詞:課堂教學以人為本課程標準
在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首先,把人文性作為課程的性質之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沒有規定具體的知識內容,只是提出了要達到的目標。再次,新課程標準堅持以人為本新理念,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呢?
一、課堂的導入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的導入雖然只有短短的兩三分鐘,然而“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方式,總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能使學生在瞬息間就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一道探究新知識;好的導入方式,還能營造親切、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得到共同發展,讓彼此在這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能力得到提升。如,講“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時,我選用了一幅漫畫導入新課,漫畫標題是《春天在哪里》,畫面中央是一座房子里孩子們在齊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房子周圍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根草,只有一些孤零零的樹和流動的沙丘。整個畫面而給人一種荒涼、悲壯的感覺。這樣的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然后,師生共同探討“什么是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危害”“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青少年要自覺履行環保義務”,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所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二、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時,要加強學法指導、研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并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新的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怎樣學習的技能。正如托夫勒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精力放在怎樣使學生參與教學中來,從而獲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比如,請學生通過準備,調動多種智能,運用多種形式講解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或重點內容:按學號輪流進行課前五分鐘時事熱點討論;請學生自己選擇作業;請學生自己編寫試題;請學生參與老師備課和制作教具,等等。學生參與多了,才會增強主人翁意識;時間長了,學生便養成了善于發表自己意見,積極參與教學的習慣。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這就正式把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設置中重要的課程之一。其基本方法是:學生通過觀察社會,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選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查閱資料,參觀訪問,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并在此基礎上處理、分析、研究信息,從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觀點或解決辦法。如學習活動課“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組織了一次社會調查,調查的主題是“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我與同學們共同擬定了以下調查內容:(1)20多年來,有哪些我們曾經熟悉的日用品正在逐步消失?(2)為什么會有上述變化?(3)通過調查,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通過這次社會調查,同學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等等,學生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比枯燥的理論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公務員之家
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打開校門,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與時俱進。放手讓學生走向社會,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書本上根本沒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深化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也將會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作為承擔時代特征鮮明,思想性極強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教師,理應站在課改前列,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創新為中心,以實踐為基礎,以知識為橋梁,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學新理念。
- 上一篇:打擊有組織犯罪研究論文
- 下一篇:內地與澳門赦免制度之分析比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