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時間:2022-06-17 11:49:04

導語: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摘要: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和政府歷來把“三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農業農村穩定發展,是確保糧食安全、社會安定、經濟優化升級、生態建設提質、人民安居樂業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立足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和未來戰略走向提出的“三農”領域的重大建設任務目標。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分析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內涵與成效,探討了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進農業經濟管理高質量運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

在農業生產力不斷提升、生產方式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農村經營管理制度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在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導向下,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引領的農村經營管理體制優化調整拉開大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宅基地改革、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落實等重點改革任務有序推進,激活了農村發展要素,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足富裕。

1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與內涵

農業經濟管理是一個地域性概念和時代性概念,涵蓋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生產、交換、銷售、消費、分配等環節,對各階段的行為、規則、體系進行全面組合規劃。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市場主體、組織的運行機制進行控制、計劃、監管,做好相關農業生產發展資源要素、制度政策、方向路徑的引導支撐。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能夠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使農產品市場穩定有序、農業經營主體增收、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從宏觀角度看,農業經營管理重在規范涉農經濟活動的合法性、科學性、合理性,市場結構、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符合。從微觀的發展實踐來看,開展科學高效的農村經營管理,就是做好農村領域人、財、物的交換、分配,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資源要素的潛在價值,調動人才、資金、市場的積極性,推動現代農業布局形成,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農業基礎支撐。

2新農村建設理念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成效

2.1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初步形成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的戰略性目標,在進入新時代后,黨中央矢志不渝,堅持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1]。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經營、產業體系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發展,科技含量日益提升,農產品質量更加可靠,品牌效應不斷凸顯,農村消費市場更加規范,消費潛力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就是圍繞這些重大目標開展的。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農業現代經營體系逐步形成、初顯成效,形成了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場主等生產經營主體共同參與、高中低層次分明、聯合合作的生產經營架構。市場體系形成了線上、線下聯動,批發市場、零售市場、高水平冷鏈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體系相互融合的多層次、多主體的農業市場布局。消費端充分借助消費扶貧、農產品地理標志、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品牌打造,增強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質量、效能的信心,打造標準化的消費鏈條,推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嚴控市場銷售農產品質量,促進消費市場良性、健康發展。

2.2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農村經濟管理效能優化的本質是農村經營制度不斷完善優化,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管理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集體產權制度是通過對村集體所有的資產、資源、資金進行全面清查、核查,并且以股份和份額的形式確權到每一位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落實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從而更好地調動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著力改變農村勞動力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打好制度基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從2016年試點以來,已在全國全面推開,預計202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3新農村視角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短板

3.1資源基礎保障不足

農業經營生產依托天然資源稟賦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基礎條件薄弱地區“靠天吃飯”的困境依然存在。天災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性巨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有待加強,水利、交通、住房、電力、信息網絡等方面與城市的發展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糧食主產區的種質資源科技含量不高,單產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2],農產品的國內充足率還有一定提升空間。鄉村人才資源流失嚴重,存在“空心村”的現象,適齡、優質勞動力外流傾向明顯,新農村建設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支撐。農村經營方式和效率與城市發達行業的差距在不斷拉大,農業機械普及率和貢獻率平均值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仍然沒有被打破,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的縣域經濟實力較強,對農村發展起到了輻射和帶動作用。在西部地區和一部分中部地區,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市仍有質的差距,不能成為農村人口聚集、宜業、宜居的主要載體,導致很多人才跨省、跨地區流動,在開展規模化經營和生產時缺乏適合的勞動力,對農業現代化發展造成阻礙。

3.2經營管理體制亟待優化

與一般工業品市場相比,農業生產周期性強,受外部環境影響大,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大,經營風險集中在生產領域,導致了對農村經營管理的難度增大。為了保護農民這一市場中弱勢群體的利益,一般是利用國家財政資金扶持,包括農業財政補貼、信貸資金支持、農業保險支持等,鼓勵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同時做好農民主體培訓和市場咨詢工作,幫助其分析研判市場,精確控制產量。但是,當前農村經濟管理機構人員配置不足,機構職能劃分不清,人員編制與待遇難以保障,難以激發廣大農業經濟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制約了農業經濟管理機構專業化提升建設步伐。在農村產權交易有序、規范流轉,維護農民財產權利,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等方面,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指導幫扶能力有限,同時在經營管理制度規范化建設上也有諸多的不足,這些對農業經濟在市場化機制下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管理機制上的阻礙[3]。

4新農村建設視角下推進農業經濟管理高質量運行的建議

4.1完善農業要素配置,推動主導產業高質高效

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逐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打造優質、高效、集約的產業發展體系,推動“一縣一業”布局盡快形成,著力提升產業附加值,變粗放式增長和“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為工廠化、規模化、科技化的農業產業模式廣。這就需要在人才、資本、技術、土地等要素上提供有力支撐,為發展主導產業做好用地保障,同時主導產業的發展必須以耕地紅線和基本農田保護為前提,統籌處理好產業發展與耕地種植之間的關系。大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吸引農業企業家、大學生、技能型人才返鄉創業,以現有的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區等創業孵化平臺為載體,發揮他們在農業產業發展上的技術、資源、才能等顯著優勢,加強主導產業項目的資金投入,通過“財政資金+信貸資金”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主體,讓優質資本向農業產業聚集,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裝備水平提升,推動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建立與市場波動風險相匹配的風險分擔保障機制,積極提升農業生產主體的抗風險能力[4]。

4.2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

要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力度,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和擴展,重塑上下游企業的價值鏈、資金鏈、消費鏈,讓農產品以更具品牌化、科技化、功能化、綠色化的角色進入市場。以農業生產為基礎,拓寬農業農村外延,大力發展與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農耕文化、農業節能增產技術研發等關聯的二三產業,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從而在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國際農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4.3完善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堅持底線原則,確保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府對農村經濟工作的指導與監管。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政策制定應符合鄉村文化價值理念和當地發展實際,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堅持現代化的方向引領,逐步引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靠攏,并且按照不同的農村發展基礎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相關政策優勢,確定重點鄉村,先行先試,形成引領示范,并帶動周邊地區共同振興。四是加強農業經濟隊伍建設,開展專業化的農業經濟職業資格認證考評,建立系統性的培訓體系,保障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待遇。五是深化農村重點經濟制度領域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社會化生產相符的經營管理制度,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5]。

5結束語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以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效益最大化,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需要在實踐當中摸索。應充分利用現有政策,一步步完善體制政策和基礎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希貴.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5):158-159.

[2]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58.

[3]劉向陽.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5(12):23-24.

[4]韓耀輝.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家參謀,2017(24):19.

[5]薛永花.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的實踐研究[J].納稅,2020,14(27):147-148.

作者:朱亞楠 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