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態心理審美對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
時間:2022-08-17 04:30:35
導語:非常態心理審美對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代,藝術已經逐漸成為涉及現代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美學等的綜合學科,藝術不僅僅在于單純以紀實藝術功能創作為主,而是漸漸地轉向了以一種表現當代藝術家獨特個性的藝術觀念和思想觀念的語言。因此,文章基于非常態心理審美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非常態;心理;藝術創作
在這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創作中的情感沖突存在著很值得鉆研的內涵,探索藝術家的情感與藝術創作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態審美心理也是人類極端的一種審美心理,是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把表現藝術創作的視覺張力和情感表現力推向極致。
一、非常態心理的內涵
常態,是人們對一個事物最習以為常的狀態,就是說,對這個狀態大家都習慣了。之所以難以定義“非常態”,是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很多時候“常態”和“非常態”之間很難界定。一個人們本就非常熟悉的事物,發生了與常態相悖的或者是差異很大的狀態,那就是非常態了。非常態意識心理學,正是專門研究現代人類的各種非常態和無意識心理狀態的一門心理學。
二、非常態心理在藝術創作時呈現的表現方式
其實人類心理與行為的正常與異常是相對的,很難有絕對的健康和正常,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異常以及心理異常的程度如何等問題,目前還沒有完全統一和簡潔的標準。我國的著名心理學家郭念鋒教授根據現代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定義采用表示法提出,確定了判斷人類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條基本原則:第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心理統一性原則。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或者其行為者的舉止,在其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必須客觀地和環境保持一致,否則這活動就是一場異常心理現象。第二,心理活動內在的協調性心理原則。人類的心理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統一體,各種心理活動之間必然具有協調一致的相互關系,這種協調一致體現在整個反映人的客觀世界觀的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失去了心理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稱為異常心理狀態。第三,人的一般性格的相對穩定性心理原則。每一個健康的人在長期生活的漫長路途上都會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一種人格觀和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的性格穩定性。
三、非常態心理與藝術家藝術創作的關聯
著名畫家Brian通過自畫像來展示認識中的自我世界,但是或許在常人眼中只有中間那一副自畫像是可以理解的,其他的著實令人費解。Brian患有精神類疾病,他雖然經歷了長期的精神治療,但畫風卻越發讓人難以理解。凡•高的一生如此短暫,活著的凡•高猶如一顆夜空中熠熠閃爍的星星,依稀可以閃著金色光芒,很少有人能夠發現,但在他死后卻大放異彩。凡•高代表作品有《星月夜》(圖1)和《烏鴉群飛的麥田》(圖2)等。創作《烏鴉群飛的麥田》時的凡•高精神極度不穩定。在這幅畫中,依然是特有的金黃色,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更增加了壓迫感,畫面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榮格說,心靈中各個方面的成熟度差異很大,天才在某方面表現突出,在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缺陷。很多時候,天賦的發展與整體人格的成熟呈反比。凡•高在1888年曾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隨后凡•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誕節左右遭到損害。大眾媒體普遍認為,凡•高由于與他的好友高更之間發生一次爭吵,高更憤怒之下棄他而去。凡•高因長期情緒激動而導致嚴重精神失常,揮刀親手割掉自己的左耳。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中所創作的,在這期間凡•高深深地陷于自己的精神疾病中。畢加索受到了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薩吉瑪斯去世的影響,使得他在“藍色時期”(1901-1904年)的許多藝術作品會給人一種黑暗陰郁的恐怖感覺。藍色等色調本身就人一種抑郁憂郁的那種感覺,所以那個時期的畢加索畫作總是會有種讓人說不出的抑郁壓抑之感。在這段時間,畢加索創作了許多關于骨瘦如柴的一位母親與兩個孩子的繪畫作品,用色陰暗,并有時以娼妓與乞丐婦女作為繪畫主題。1903年春季畢加索完成了他“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生命》,他憂郁的藝術情緒蔓延到了知名的蝕刻藝術作品《儉樸的一餐》(圖3)。該作品主要描繪兩個皆老且身形消瘦的人,坐在一張老舊的小桌子前。畢加索在“藍色時期”常常會使用“失明”這個象征題材,比如《盲人的晚餐》。如果說站立于南半球上的一位纖瘦優美女子可以象征畢加索對美的不懈努力追求的話,那么坐著的雄壯男子則代表畢加索對藝術的堅定信念。盡管之前受到了不少挫折,出現了“藍色時期”的憂郁苦悶的情緒,但畢加索從來沒有失去過對藝術的喜愛與追求。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畫面中的表現力都是用人物的動作神態來表現,給人一種難言的絕望感。他在這個時候對人生開始了一次重要的反省和開始體會人生的憂郁,為他以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感情基礎,也豐富了畢加索人生色彩。
四、非常態審美對藝術創作的利弊評價
雷克雅末克一家遺傳學公司的創始人KariStefansson表示,研究結果指出了心理疾病和創造力在生物學上的共同之處,他說:“要有創造力,就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當我們變得與眾不同,就可能被看作古怪、瘋狂且行為癲狂甚至精神錯亂。”藝術家在最黑暗的時光里抗爭著心中的魔力,才推動了他們的創造力。非常態藝術作品對大眾的影響更加靈活,更加容易讓觀者產生疑惑。什么樣的疑惑呢?諸如欣賞一幅畫作,觀者往往會問“這是藝術嗎”“這幅畫表達了什么”“我從這幅畫里看到了什么”,由作品到思考,思維不斷拓展、發散,從而引起共鳴。縱看中外藝術史中的藝術家,這個群體往往具有一種不同于普通人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這種不同是藝術家們能夠表達創造出非常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藝術作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會認為非常態心理審美,對于藝術創作是前往成功道路的有利條件之一。事實上,創造力和非常態審美之間的關系總是被觀者及功利心大的人夸大,那些精神健康、行為正常而且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大有人在。非常態審美心理是人類極端的一種審美心理,它有助于激發畫家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彰顯自己鮮明而又強烈的個性,使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把表現藝術創作的視覺張力和情感表現力推向極致。
五、非常態心理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真正的藝術家大多數有一些特殊性格和特殊的命運,他們創作時常常將自己的生命感悟投入其中,而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與自我靈魂對話的過程。環境的壓抑,心理需求的匱乏使得非常態藝術家心中鼓起一種不平之氣,日積月累直至其發展到心理畸變的地步,這也影響了藝術創作。也有許多非常態藝術家是將其生命意識和自我靈魂全部融入藝術創作之中,試圖通過藝術創作將自己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希冀與追求外化為藝術形式,從而使得自己蘊含的心理能量能夠得到盡可能的釋放。具有非常態心理的藝術家表達藝術個性的本質是其特異藝術心態的自然外化,藝術家將自己的真實生命體驗、心路歷程以及對于社會人生的感悟與自我思考,都充分地融入運用到了其藝術創作之中,從而使藝術家得到了情緒的自由宣泄。在藝術的世界里,藝術家這份壓抑郁悶的心情得以傾瀉,現實的殘酷無情,與他內心蓬勃的藝術激情形成了一種強烈而巨大的沖突,使得在這極度的人生磨難與蓬勃的藝術激情的沖突之中造就了非常態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綜上所述,在當代的藝術中,藝術已經成為涉及現代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美學等的綜合學科,藝術不僅僅在于單純以紀實藝術功能創作為主,而是漸漸地轉向了以一種表現當代藝術家獨特個性的藝術觀念和表達藝術家的語言。藝術家通過傳達情感,自己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轉化為創作的源泉,成就一幅幅經典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劉建瓊.徐渭心理畸變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2]徐丹.試論“癲狂”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以徐渭、朱耷、石魯為例[J].美與時代(下),2017(5).
[3]于晶晶.淺談藝術家非常態心理與其作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李碩.癲狂與藝術創作的心理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5]奉雙全.論藝術家的個性與情感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D].西安交通大學,2015.
作者:蔡富軍 趙鑫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人物畫創作的歷史與時代命題分析
- 下一篇:淺談藝術創作的“生”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