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對本國的影響

時間:2022-12-02 02:19:49

導語:探究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對本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對本國的影響

印度政府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經驗,對于我們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討解決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制定和實施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結合印度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政策的經驗來加快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縮小與消除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的綜合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在世界政治、經濟、外交舞臺上正在掌握一定的話語權。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成為了影響我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的內部因素。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較大的東西差距,即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環境類型不同,民族成分復雜,文化差異較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東部落后,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穩定、經濟和文化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2012年9—10月,我們專程到西藏和四川藏區進行了民族和諧關系建設、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的調研,以西藏自治區和四川藏區為例:過去,由于中央和全國支援西藏的力度要明顯大于其他藏區,使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要明顯快于四川藏區和其他藏區,客觀上必然導致西藏與其他藏區群眾產生不同的思想認識和情緒,也使達賴集團鼓吹的“大藏區”論調有一定的可乘之機;在西藏自治區內,拉薩、林芝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明顯快于其他地區,特別是林芝地區原來居住在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和幫助下,他們遷移下山住進了“農牧民新村”安置房,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經濟收入非常可觀,生活質量大為提高,生活水平超過了內地許多人的生活水平,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族民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局面,“民族問題”降到了極小的程度,成為了西藏自治區的“江南”。相反,西藏自治區的其他一些地區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發展速度比較緩慢,造成了西藏自治區內部發展不均衡,影響了西藏自治區的科學發展。因此,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統籌安排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在現有基本實現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民族地區同內地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縮小各民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切實改善民生,增加各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妥善解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這是構筑我國民族地區社會長治久安的一項長期的基礎工作。

(二)制定和落實促進少數民族就業的政策,幫助少數民族破解就業難題

印度政府在幫助少數民族就業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就業問題。我國政府也規定了各民族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而且《民族區域自治法》還賦予了少數民族就業的特殊照顧政策。但是,由于在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造成少數民族地區就業問題突出。為了有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就業的難題,國家應當借鑒印度政府的做法在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選拔與錄用中為少數民族確定一定的比例;在一些特殊的地區和行業,設立民族崗位以發揮少數民族人員的優勢;在少數民族地區增設就業培訓機構,為少數民族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提高少數民族人員的就業技能,增強就業的能力;制定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就業幫扶計劃,幫助少數民族實現就業;培養和選拔政治立場堅定、工作能力強、威信較高的少數民族人員做民族地區的干部,尤其是抓好鄉長、村長的培養工作,帶動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拓展就業渠道,創造就業的新機會。

(三)建立少數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合理機制,開發與保護同時并重

印度少數民族有的在宗教信仰上處于原始崇拜時期,把某些動植物當作自己族群的圖騰加以崇拜,有的把自己族群居住地的一些高山、河流甚至樹木等當作“神”加以供奉,并十分注重保護這些“神物”。印度政府在制定與落實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時,有效地保障了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與資源權益。我國的一些部門在幫助民族地區發展時,不能只通過物質增長來實施“脫貧工程”、“脫困計劃”,而要通過社會發展和再分配以及社會安全措施來達到資源保護的目標[20]。我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中,應該正確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既不能一味地開發、索取,甚至片面地強調族群之間的差異而為了商業利益進行“炒作”式的開發利用,應該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還要調整好中央與民族地區利益分配的合理原則,建立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使用機制,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又不能夠過分強化少數民族的族群認同,弱化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特別是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往往過分強調宣傳所謂全民信教、神山、圣水、佛法等現象,導致族群之間的對立,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四)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農牧新村建設,提高少數民族生活質量

印度政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我國加快民族地區農牧新村建設具有借鑒作用。印度政府從1952年開始就為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發展的計劃。當前,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非常重視民族地區的農牧新村建設,如我們在西藏自治區的調研中就發現: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林芝等地區的農牧新村建設成績非常突出,解決了許多農牧民祖祖輩輩沒有擺脫的貧困問題,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跨越式的大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一些主客觀因素,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農牧新村建設還需要加大力度。因此,國家在民族地區農牧新村建設中,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以及其他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并加強資金監管力度,有效地發揮中央政策支持的作用;要大力推廣民族地區農牧民的新型合作醫療,擴大農牧民受益人群;進一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對口支援的力度,推行“富幫貧”的政策,縮小地區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保障少數民族地區農牧經濟的科學發展。

作者:白珍張世均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