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在中學語文中的滲透

時間:2022-03-26 11:35:58

導語:三生教育在中學語文中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生教育在中學語文中的滲透

一、抓住文眼,挖掘意義

“好個人定勝天的希望”,我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肯定,并抓住契機,追問道“:從文中哪些言語可以看出?”學生讀起愚公反駁智叟的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又順勢提出:“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若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應該怎么辦?”學生答道“:充滿希望,樹立必勝的信心”。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理解了文本蘊含的意義,拓寬了學生生活的視野,樹立正確的生存觀。再如,教學笛福《荒島余生》一文時,首先讓學生預習探究如下問題:主人翁在“生存”與“毀滅”的抉擇面前處于怎樣一種心境?他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教學時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主人公沒了希望,結果會怎樣?問題很簡單,學生的回答不言而喻。我抓住這一契機,因勢利導,將文本延伸到生活中,舉了汶川特大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中的災民,若是沒有生存的希望又能堅持多久呢?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支撐他們的就是活下來的希望,再堅持一秒就會被救的希望。

二、品味文本,學會生活

縱觀七至九年級語文課文,其內容正如《寫在前面》所述,一篇篇短小精干的美文,猶如一杯杯“香遠益清”的茗茶,不斷散發著清香,等待學生去品味;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讓學生去體驗、感悟。無庸置疑,語文教學最終目標是通過學生學習文本,了解作家、名人或前人的生活經歷,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從而在生活的道路上減少走不必要的彎路。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主人公小時候一次登山的經歷向學生闡述一個道理———在生活中要善于將困難化整為零、逐個擊破。又如,《羚羊木雕》中“我”與萬芳是好朋友,并且“我”多次受萬芳的幫助。于是,在未與父母商量的情況下,將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由于木雕珍貴,父母不顧“我”的感受逼“我”將木雕要回,從而傷害了“我”與萬芳的友情,也傷害了“我”的自尊。選文內容很有典型性、普遍性?!暗湫汀笔且驗槟镜裉滟F,父母很珍惜,要回是必然的結果;“普遍”是因為類似這樣父母將孩子的感情置之不顧的事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回顧生活中耳聞目睹或親歷過的事情,思考父母、自己、朋友陷入尷尬局面的根源,就不難理解課文寫作意義了。再如,馮驥才《珍珠鳥》一文,課文開頭寫到“這是一種怕人的鳥”??墒?,到了后面鳥兒卻“落在我的書桌上,跳到紙上,啄著我顫動的筆尖”。再后來干脆“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是什么讓這只膽小的鳥兒,變得如此膽大?課文結尾說:“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賴,能讓馮先生與鳥兒和諧相處。那么,人與人之間如果有了信賴,結果將會怎樣呢?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還要將學生領進現實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與自然、與人和諧相處。語文教學滲透生活教育,將生活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語文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形成主動求知與探索的熱切欲望,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內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發創造意識,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從而點燃生命的熊熊火炬。唯有將生活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語文教學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挖掘教材,培養意識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只有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和學校的各項活動中,才能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資源,將語文課堂教學與生命教育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1.認識生命,體驗生命的可貴

初中生充滿了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不可避免地出現生命意識淡薄的現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資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例如,教學杏林子《生命生命》時,緊緊抓住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小瓜苗、傾聽自己的心臟跳動等幾件小事,引導學生理解“生命雖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痹僖龑W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又如,《斑羚飛渡》一文中,講到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內容時,及時引導學生感受老斑羚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所表現出的勇敢與自我犧牲的精神畫面: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感人的場面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種群中個體之間的親情,感受到老斑羚的勇敢。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老斑羚身上散發出來的高貴品質,品味世間的真摯情感,更應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生命的可貴,喚起學生保護生命的意識。

2.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諦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與自然、他人發生聯系。教師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學習中懂得尊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感悟生命的真諦。尊重生命,就要學會關心自然。七年級上冊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讓學生通過實踐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從而學會保護自然;七年級下冊《珍珠鳥》一文主人公與珍珠鳥相處的經歷讓學生體驗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人類的親密伙伴,與動物和諧相處,能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寶貴。八年級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通過大量的史據、數據,闡述了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最后發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的感言,旨在喚醒人類保護大自然,拯救大自然的意識。尊重生命,還要學會關心他人。魯迅筆下的《風箏》一文,就是因為沒有尊重弟弟,而造成了一生的遺憾?!读缪蚰镜瘛分懈改复直┑男袨?,逼得“我”毀了約、失了信,拿回本已送給了萬芳的木雕,傷害了兩個孩子之間純潔的友情。而在莫懷戚《散步》中,由于作為兒子的“我”與母親都學會尊重對方,體諒對方,從而讓我們看到了和諧、其樂融融的畫面。教學中應緊扣文本,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容納他人。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和深厚的歷史、地理和人文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可以活化語文教學,使語文教學更具有生命意義,可以通過感悟,讓學生體味人自身的生命價值。

作者:吳晨工作單位:硯山縣阿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