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文化下廉政文化的路徑探索

時間:2022-03-12 10:43:09

導語:傳媒文化下廉政文化的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媒文化下廉政文化的路徑探索

在有效占領傳媒的基礎上,傳媒文化環境下的廉政文化建設的另一條思路,就是充分運用和發揮現代傳媒的各種文化功能和文化優勢來為自己服務,以切實增強廉政文化建設的影響力和實效性,鞏固和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力。根據廉政文化建設的整體任務,針對現代傳媒設置的文化環境,我們認為當前特別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現代傳媒在廉政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通過傳媒來增強廉政文化的傳播能力,實現廉政文化的大眾化、社會化建構。文化的力量即在于傳播,離開了傳播,文化就失去了影響力乃至生命力,而在多元化、商業化、全球化的傳媒文化環境中,廉政文化建設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也首先在于能否突破各種文化的包圍,讓廉政文化走進家庭、走進社區、走進校園、走進企業,延伸和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而完成廉政文化的大眾化、社會化建構。顯然,現代傳媒就是這樣的一種最好的文化傳播和建構工具,其它任何文化工具對此都無法勝任。當前要增強廉政文化的傳播能力,便應進一步強化現代傳媒特別是現代主流傳媒在廉政文化建設中傳播主渠道的作用,努力使其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應。在此一個亟需改進的便是擯棄過去那種公式化、概念化的傳播定勢,尋求更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從而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傳播方式,努力借助傳媒的傳播優勢來重塑廉政文化的文化形象,不斷增強廉政文化在傳播中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過傳媒來增強廉政文化的主導地位,營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社會氛圍。必須看到,在多元沖突、復雜多變的傳媒文化環境下,引導和幫助人們建立對主流文化的普遍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評價,重建人們對理想信念追問的熱情,以確保廉政文化占據民眾的精神空間,已成為當前傳媒文化環境下廉政文化建設一個必須給以解決的緊迫課題。這意味著廉政文化建設不僅要承擔傳播文化的任務,還要履行文化導向的職責。借助傳媒鞏固擴大廉政文化的主導地位,一方面要堅持和強化傳媒的正面引導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傳媒陣地發揮廉政文化的批評功能,對自己的對立面———腐敗文化進行有效“解構”。后者,在當前對于凈化傳媒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社會氛圍尤為緊要。近幾年來,我們的廉政文化建設“破”的力度遠不如從前,種種腐敗思想和錯誤認識沒有得到應有的批駁和清算,一些認同、羨慕腐敗、為腐敗辯護的言論甚至堂而皇之地充斥和散播在許多大眾傳媒的市場上,腐敗文化幾致成蔓延擴散之勢,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勢,也是今天的傳媒文化環境對廉政文化建設構成的一大直接挑戰。對此,廉政文化建設必須予以回應,決不能有絲毫的含糊與妥協;必須通過傳媒,旗幟鮮明地讓人們聽到自己的批評和譴責的聲音,而決不能保持沉默或曖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營造出廉政光榮、腐敗可恥的社會文化氛圍。可以說,賦予自己戰斗的品格,批判和抵制腐敗文化、占領和壓縮腐敗文化的表達和傳播空間,亦應成為傳媒文化環境下廉政文化建設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傳媒來增強廉政文化的監督功能,構建對公共權力的文化壓力機制。如果真正重視傳媒在廉政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就必須賦予廉政文化的文化監督功能。因為作為一種社會公器,傳媒的一個重要社會職責就是進行環境守望和輿論監督,馬克思曾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公眾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傳媒的這種社會環境守望和監督的本質在于,它是傳媒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發動和組織廣大民眾行駛自身權利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直接民主形式,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功能。雖然傳媒的這種輿論監督沒有強制力,但卻具有揭露及時、傳播快速、影響廣泛、挖掘深刻、導向明顯、處置及時等特性和優勢,能夠迅速將人們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引起政府高度關注。通過傳媒這種功能的行使,不僅可促進社會良心和公民道德、政治意識的覺醒,而且可對腐敗投機行為形成巨大的震懾和制約作用,從而有效抑制腐敗的發生,使人不敢腐敗、不想腐敗,正如“透明國際”的創始人之一杰米里•波普所說:“如果政治家和國家公務員確信,他們不會有被新聞媒體在公眾面前曝光因而受到羞辱的危險,他們就愈益受到濫用權力以謀取私利的誘惑”。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的廉政建設經驗中都非常重視發揮傳媒的這種監督功能。在我國,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反腐倡廉的斗爭實踐中,輿論監督也被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反腐的有效手段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的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機制,進一步擴大和保障傳媒的知情權,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建立健全輿論監督結果反饋機制,對監督的結果及時進行處理并啟動問責制,切實增強和擴大輿論監督的效果;突出網絡這一新傳媒監督的作用,進一步鞏固傳統主流媒體的監督地位,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新的更有效的輿論監督體系,等等。

本文作者:張銘智工作單位:萍鄉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