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路徑
時間:2022-07-07 16:20:31
導語:突發公共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逐漸成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中堅力量,以民族復興接棒人的身份在“時代大考”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高校作為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陣地,理應在突發公共事件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為群防群治注入強大動力,為大學生理性愛國提供正確指引。就我國2012—2021年具有代表性的突發公共事件來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素在應急情境中呈現出不同于日常的特征,即教育環體復雜化、教育對象活躍化、教育者壓力顯化、教育介體特殊化。為發揮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大效用,高校應重構思維,適應教育環體轉變;定位職責,引導教育者轉變;應勢創新,把握教育介體轉變。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愛國主義教育;高校;大學生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國迎來了難能可貴的黃金發展期,也面臨著難以預測的突發公共事件多發期。有機融合各主體力量實現群防群治是我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性策略。高校是肩負社會責任、承擔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社會組織機構,應當引導大學生于國家危難之際理性展現愛國力量。因此,厘清突發公共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要素的轉變特征,尋求有效的應對之道,是高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1]。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的歷史方位發生改變,突發公共事件也日益頻發,本文嘗試以2012年至2021年發生且有大學生參與的突發公共事件為樣本進行分析(見表1)。
一、突發公共事件下強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邏輯
(一)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群防群治
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須給予自治性群體加入防控一線的行動空間,做到群防群治。大學生群體力量逐漸崛起,以新思想、新方式、新途徑獻力群體性合作,如在河南暴雨救援中編輯救援文檔,奔赴抗洪一線;在疫情防控中協助社區工作,普及防控知識等。這些行動展現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正是大學生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盡管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是精神的自發力量能夠動員的學生數量和范圍存在局限性。高校是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域,如果能在“關節點”上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則可以動員更多大學生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強化突發公共事件的群防群治。
(二)促進大學生理性愛國
大學生愛國實踐不再局限于捐款捐物、網絡評論和組織悼念活動等相對簡單化的方式,他們開始參與到一線救援活動中,比如在8?12天津爆炸事故后提供心理輔導,在“東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充當“入殮師”,在魯甸地震中轉移傷員等。但是社會閱歷較少且情緒易波動的大學生,在應急情境下也易產生極端心理和非理性行為。在此類情境下,大學生行動表現出的是一種缺乏理性的愛國情感,究其原因,在于大學生沒有理解愛國主義本質、愛國主義在特殊情境下的特征以及理性有序表達愛國情感的方式。因此,高校在突發公共事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引導大學生發揮愛國情感正向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幫助大學生在愛國實踐中強化愛國認知,升華精神境界的重要契機。
二、突發公共事件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轉變特征
突發公共事件會對人類生命、社會發展、生態環境造成實質性危害,也容易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引發次生、衍生后果,使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疊加涌現。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常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而且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素表現出不同于日常的特征。高校只有厘清轉變特征,才能使各類要素在突發公共事件下協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
(一)突變難控:教育環體復雜化
教育環體即教育環境,“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2]。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與大眾傳媒環境有明顯轉變,總體呈現出突變難控的特征。
1.政治環境復雜化。“政治環境包括社會政治制度與現實的政治狀況”[2],其在決定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務的同時,影響和規范著個體的思想行為。突發公共事件爆發后,盡管國家應急管理展現出中國制度優勢,但是紛繁而至的應急措施和部分地方政府應對不當現象使現實政治環境復雜化。一是政府緊急出臺的非常態應急措施和專業性較強的應急政策對大學生政治素養形成考驗。若大學生未能理解政策措施的合理性與實施過程,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愛國實踐。二是地方政府應對行為偏差會影響大學生政治信任。如《鄭州晚報》微信官方賬號發布關于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的不實消息[3],正是地方政府回應缺乏客觀性的體現。這可能會誤導大學生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認知,甚至瓦解大學生對地方政府治理的信任。
2.社會思潮顯性化。社會思潮不再僅僅以潛隱的方式影響民眾言行,會再度活躍、碰撞交鋒、爭奪話語陣地,呈現出顯性化特征。其一,民族主義傾向。盡管民族主義開始以理性愛國行動展現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認同感,但是激進、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仍會在極端言論和不良行為中顯現。其二,異質性社會思潮動向。不良社會思潮會利用突發公共事件煽動學生情緒,使其逐漸偏離理性愛國軌道。
3.輿情討論聚焦化。突發公共事件引發的“全民關注”,會在網絡空間中形成聚焦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討論。輿情聚集所導致的負面輿論迅速擴散,不僅會擠壓愛國主義教育在虛擬平臺的表達空間,而且會影響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合理表達。另外,逐漸凸顯的網絡圈層會在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討論中發表愛國言論,組織網絡愛國群體行動[4]。盡管大學生可以在“圈層”的助推下踐行愛國主義,但是其更容易面臨“信息繭房”乃至群體極化現象。
(二)多維參與:教育對象活躍化
1.情緒波動增強。當突發公共事件打破人類社會運作的常規節奏時,大學生會因安全感的流失和迷茫感的包圍而產生心理情緒波動。此類心理波動不僅體現于負向情緒與正向情緒的交織上演,而且具備情緒強烈、易誘發、傳染快等特征。正向情緒能夠推動學生愛國實踐,但是如果負向情緒超出“沸點”或超過正向情緒,則會導致大學生言行失范。
2.線上發聲增量。一方面,大學生存在發布事件信息或糾正不良信息的個體行為。他們會通過發布救援信息、悼念信息、應急知識,使自我言論與國家主流輿論保持一致,也會在抵制謠言的過程中承擔凈化網絡生態的責任。另一方面,大學生加入了表達愛國情感、統一目標任務的集體行動。他們會因類似觀點和愛國熱情而關注突發公共事件激活的輿論熱點,從圍觀網民轉變為發聲青年。他們以獨具特色的話語支援線下防控行動,傳播愛國正能量以及質疑涉事方行為,也面臨在群體極端刺激下走向表達偏差的風險。
3.線下行動疊加。部分大學生會在后方活動中弘揚愛國主義,例如在河南防汛中在線編輯救援信息和打氣寄語;在疫情防控中居家隔離、佩戴口罩、堅持學習;在魯甸地震救助中牽頭組織慈善晚會,通過“義拍”“義賣”“義捐”“義演”籌集善款。部分大學生會將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熔鑄于一線志愿服務中,例如通過搬運物資、清理衛生、轉移傷員等簡單工作幫助受災地區,在心理咨詢、社區工作、救助傷員等方面發揮專業能力。
(三)多重挑戰:教育者壓力顯化
1.心理壓力增大。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環境破壞以及社會危害會使教師心理陷入緊張狀態,尤其是成為利益相關者時,其情緒波動會更加明顯。部分教師在未調適好負面情緒的情況下,就投入學生心理障礙的疏導工作,容易因工作難度大、應急經驗不足而壓力倍增。此外,教育者要在兼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同時,思考如何調整被打亂的生活和工作安排,緩解個體角色沖突等問題。
2.教學壓力倍增。突發公共事件引發的教育形態改變,給教師帶來了知識性挑戰和技術性挑戰。為講好、講透、講活愛國內容,教師須積極挖掘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對其中的典型案例、民族精神、應急政策所蘊含的理論原理進行學習。這是對愛國主義教育者時政敏感度、政治信仰以及知識素養的重大考驗。當線下教學無法實現時,教師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但是由于慣性思維和多媒體運用能力的限制,多數教師未能充分發掘線上教學優勢,較難捕捉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從而面臨“救火式”教育下教學效度較低的問題。
(四)因時而變:教育介體特殊化
1.教育內容供給拓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內容,講清“國強”背后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5]。黨和政府帶領人民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實踐,就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戰略部署、果斷決策、應急政策均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大學生在知世情、國情、黨情的基礎上開展愛國行動提供指導。“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淬煉而成的中國精神,是愛國主義與時代相融合的產物,能夠為大學生精神素養、意志品質、價值觀念的塑造提供指引。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涌現的正面典范為大學生提供了“如何愛國”的行動參照,背離愛國初心、危害國家利益的反面典型則是大學生辨析非理性愛國行為的重要素材。
2.教育方法因時而異。隨著大學生于危機中為國奉獻的機會增多,以情理交融、育人于行為基礎的雙向教育方法被高校青睞。其中,實踐鍛煉法和榜樣示范法較為凸顯。組織大學生投身于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宣傳和表彰模范人物是多數高校改造學生主觀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會通過以身示范的方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如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天津爆炸事故的心理援助工作[6]。部分高校還會將心理疏導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注重學生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此外,當循序漸進的線下教育進程被打亂時,線上教學成為保證學生“停課不停學”的非常之舉。
3.教育載體因時而新。當確定情景轉變為應急情景時,為在短時間內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序組織,高校對教育載體的應用會因時而新。一方面,高校會利用突發公共事件衍生的活動載體。他們以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祭奠、悼念、宣誓等儀式活動為依托,激發流淌在大學生血脈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會對現有教育載體進行創造性運用。部分高校會利用新媒體技術將線下愛國主義教育載體引入線上,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也會在校內各級媒體開設專題專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在守好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的基礎上,創設聚焦突發公共事件的主題內容。
三、突發公共事件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化路徑
教育要素呈現出的轉變特征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如何在突發公共事件下提高實效性的考驗。對此,高校應該以變應變,延續正反饋,調節負反饋,使各類教育要素協同發力。
(一)思維重構:適應教育環體轉變
面對突變難控的宏觀教育環境,高校須改變應對思路,不拘泥于舊經驗的簡單應用,客觀認識、主動適應教育環境的復雜變化,并在特定教育目標指引下優化學校微觀環境,以抑制宏觀教育環境轉變帶來的負面影響。
1.在特定教育目標指引下創設校園環境。高校需要針對突發公共事件本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預防大學生的偏激言行,而且要幫助他們在正確認知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礎上,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報國行動。
2.營造校園愛國主義文化氛圍。一方面,高校可通過以突發公共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海報、廣播、條幅等顯性文化元素,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者之一。學校理應讓全體大學生參與到顯性文化元素的策劃中,讓學生在搜集資料、辯證思考、文化創作中理性認知突發公共事件。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優化班風、校風等隱性文化元素。在突發公共事件下,大學生波動的情緒很容易被處于同一個空間和時間的同輩群體和教師牽動。學校要警惕異質性社會思潮、非理性言行在班級和校園中彌漫,用愛國正能量的感染代替負能量的傳染。
3.優化學校正向輿論環境管理。一是抓好新聞宣傳工作。若想幫助大學生了解客觀事實、統一愛國言行,高校不僅要將應急措施、愛國典范、主流價值觀融入宣傳“樂譜”,而且要以“接地氣”的“旋律”和融合文字、圖像、聲音的“合奏”方式吸引大學生關注,避免宣傳工作形式化。二是做好輿情管理工作。面對活躍于輿情討論的大學生,高校要在研判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疑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校園媒體上進行愛國話題討論。當可疑輿情信息出現時,高校可及時疏解學生情緒,凝聚愛國的向心力,避免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
(二)職責定位:引導教育者轉變
1.在廓清權責的基礎上動員全員育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并非思政課程的“單打獨斗”,而是思政教師隊伍、基層黨、團支部、學生組織、輔導員等力量的聯動合作。但是,在應急情境下迅速組織教育者在各司其職基礎上合力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大陣地,是難題,也是要題。多數高校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應急預案可能是首次實踐或長時間未實踐,在應急情境下突然啟動,會因教師理解偏差、響應不足和執行錯位等情況,出現推諉、扯皮和工作遺漏等問題。因此,高校應該在應急方案中根據教育者的優勢,廓清各部門、各主體具體職責,敦促愛國主義教育者明晰自身權責,以形成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合力。
2.在鎖定需求的基礎上提升教師能力。高校要根據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求,引導教師提升能力。第一,強化教育者的政治素養。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政治素養過硬的教育者才能堅定政治立場,科學闡釋應急政策、制度優勢以及治理成效。在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須針對專業教師、領導干部和后勤人員等職工的工作重點開展政治素養培育與考核。第二,提升教育者的在線教學能力。高校須幫助教學者在學習數字媒體技術的基礎上盤活線上教學資源,避免線上教學活動和資料的簡單堆砌,以動態組合、形式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提高自身在線課堂掌控力。此外,高校還須打造網絡教學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將教學者從復雜的技術問題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教學活動的創新。第三,增強教育者的媒介素養。除開展媒介素養專題培訓外,高校要幫助一線教師利用自媒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糾正大學生片面、偏激和不實的言論。
(三)應勢創新:把握教育介體轉變
1.專題教學,讓教育內容有深度。其一,闡釋中國歷年來突發公共事件及其應對過程。教師要對國際和國內變化形勢,中國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切實舉措進行分析,讓學生自覺認同國家治理能力與制度優勢,高度信賴黨和政府處理當下復雜局面的能力。其二,解讀當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應急政策、中國精神和典型事例。高校專業人才要對與學生緊密相關的應急政策的生成邏輯與操作機理進行闡釋,尤其是專業性詞匯,從而使學生正確響應黨和國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號召。教育者還需要用典型事例闡釋中國精神的深刻內涵,用中國精神說明典型事例的價值歸屬。
2.滴灌教育,讓教育方法有力度。“滴灌”是一種高效農業灌溉方式,引申于教育方法,可指一種具有滲透性、生活化和持續性特征的新方式[7]。高校可嘗試采用“滴灌式”教學方法,增強突發公共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性和針對性。理論教育要“互動互補”,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互補,線上與線下互補以及課內與課外互補來應對教育形態在危機下的改變。對于學生關注且存在分歧的熱點話題,教師可利用辯論、演講和研討等形式凝聚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學生互補。實踐教育要“對癥下藥”,將師生的愛國實踐與地區受災情況、專業優勢和學位層次等情況相結合。例如,讓教師引導具有科研興趣的學生進行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學術性研討,帶領實操能力較強的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或設計以愛國為主題的媒介作品等。
3.貼近學生,讓教育載體有溫度。面對被負面情緒包裹的大學生群體,高校對教育載體的創新需要彰顯人文關懷。第一,疏通志愿活動渠道。學生的愛國行動會因技能匱乏、通道淤塞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足而出現參與效度有限、參與層次低甚至阻礙常規應對工作的問題。高校應組織專業人才對學生的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進行培訓和考核,搭建并宣傳多方合作的愛國志愿服務平臺,為學生愛國實踐保駕護航。第二,深化紀念活動。學校可指導大學生用專題視頻、歌曲和板報等作品向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英雄烈士致敬,也可開設網絡紀念活動平臺,設立留言板、共創作品展、捐贈臺等窗口,讓學生的愛國情懷留有印記。
作者:李婷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
- 上一篇:國際貿易專業群建設的協同創新思考
- 下一篇:“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
精品范文
10突發事件報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