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報告改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2 06:07:00
導語:養老保險報告改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為了使巨額養老保險基金成功運轉,以滿足老齡化高峰時支付的需要,使每個離退休職工都能安度晚年,專家呼吁,進行養老保險基金運作方式的轉軌。但是,要轉軌,就必須解決空帳問題。那么,空帳的資金缺口有多大,該如何解決?若要轉軌,新的運行方式又是什么樣?資金數額沒有增加,僅變換基金運作方式就能滿足支付需要嗎?帶著一連串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一、填補空帳宜早不宜遲
實現養老保險基金運作方式轉軌,變名義上的基金積累制為實質上的基金積累制的前提,是如何籌集一筆資金解決退休職工和老職工帳戶的空帳問題。國務院體改辦宏觀體制司司長、研究員宋曉梧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葛延風認為,能否逐步補實個人帳戶空帳,是轉軌的關鍵。
那么這個空帳規模有多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葛延風說,據世界銀行測算,約占年度GDP的40%多一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傳綸、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伊志宏介紹,有關的幾個部門曾有過不同的估計,但都在三萬億元左右。
據介紹,與我國的空帳問題類似,當前實行現收現付制的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由于收不抵支而形成的債務。葛延風說,有的西歐國家的養老保障債務規模達年度GDP的100%,有的東歐國家甚至高達200%。巨大的資金缺口令人頭疼,但是解決宜早不宜遲,越晚,人口數量越多,解決就越難。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處在改革過程中,處處都需資金,補實空帳的資金該如何解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課題報告提出:應明確規定,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及國有企業股權調整過程中,所有國有股權變現所得,對中小企業的拍賣、租賃所得以及國有房地產的出售、租賃所得,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劃入社會保障基金。
宋曉梧介紹,一些地方已經探索了補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途徑,如從個人所得稅增量中劃撥一定比例,從罰沒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在企業改制中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提取一定比例、在企業拍賣所得中劃撥一定比例等。但這些辦法還缺乏規范管理,如企業改制、拍賣所得,各地差距很大。應盡快制定統一的制度,規范以上行為。如仍不足,可視情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每年拿出一定數額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也可借鑒智利經驗,以認可債券的形式,在省級統籌范圍內,以中老年職工的國有企業工齡為基準,給予補足。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良初說,從一般稅收中提取社會保障基金,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慣例。可以效仿法國按比例提取煙酒消費稅補充養老保險資金。發行專項公債,既可以補實養老保險資金缺口,還可以將當前財政負擔后移。
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采取多種措施,包括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等,開拓社會保障新的籌資渠道,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為補實個人帳戶空帳、實現養老保險資金運作方式的轉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基金積累制有助于解決“收不抵支”
一旦補實空帳戶后,基金積累制將真正實施。不論采取哪種資金運作方式,企業繳費率都不能再提高,該支付的養老金也不會再減少。既然如此,為什么進行基金運作體制轉軌就可能解決收不抵支問題而度過老齡化高峰?
宋曉梧打了個比喻:用子女的錢養老好比現收現付,如果三對夫婦養兩個老人沒問題,如果到了一對夫婦需要養四個老人的情況下,老人們不預先積累一筆錢,退休后光靠子女顯然養不起。預先攢下錢、退休后用于養老,才能安度晚年。這就是預籌積累制,或稱基金積累制。通過個人帳戶實行的基金積累制,是從職工參加工作起,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由雇主和雇員交納保險費,記入個人帳戶,作為長期儲存積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權歸個人,一次性或按月按用途領取。其主要特點是個人為未來作出長遠保障,激勵機制強,透明度高,能進入資本市場積累增值,可以作長期投資,度過老齡化高峰期有足額的資金,不存在支付危機,也不會引起代際轉嫁負擔的社會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老齡化浪潮再兇猛,退休職工也可以安度晚年。
葛延風認為,基金積累制和現收現付制雖然從資金流量上沒有區別,但是二者財富分配方式不同,這是它們的實質性差別。基金積累制是個人積累的養老金在本人一生工作周期內不同年限間的分配,而現收現付制是在代際間的分配。由于現收現付制是以支定收,一旦老齡人口增多,就可能由于原定的繳費率相對過低而出現養老金支付困難。我國當前就是這樣。如果實行基金積累制,不論老年人口怎樣波動,繳費率都是衡定不變的,能夠在不同時期之間實現收入較為均衡的配置,比現收現付制有明顯的抵御老齡化危機的能力。
三、養老保險基金運作尚需探索
既然基金積累制能夠抵御老齡化風險,既然轉軌前補實空帳時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什么在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時不早作選擇?
問題在于基金積累制并非十全十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特約研究員熊必俊說,基金積累制管理成本高,并有一個嚴重的弱點——易受物價和利率變動的影響,最怕通貨膨脹。
這也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防范通貨膨脹對巨額養老保險資金運作的不良影響。王傳綸、伊志宏認為,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不發達不利于資金安全運作、保值增值。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基金積累要求有合適的投資工具,成熟的金融投資環境和體制。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帆提出,可以通過將20%的國有資產存量直接轉換成社會保險基金進入股市運作,來實現增值。他說,90年代以來,美國共有總量為8000億美元的各種基金入市,對美國股市保持牛市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年利潤很可觀。他認為不妨借鑒,但需要通過人大立法,建立由工會、婦聯等有關各方人士組成的董事會、監事會,聘請專家進行操作,對基金運作實行公開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這個辦法如果操作好了,既可以解決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問題,又有利于增加企業效益,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大批基金入市的同時,也改造了股市過度投機的結構。
當然,若實行現收現付制基本無需投資,也就不存在通脹等資金運行風險。現收現付制還有其他長處。宋曉梧說,現收現付社會統籌制以支定收不留積累,費率調整靈活,社會共濟性強,管理簡單,突出了再分配時公平優先的原則。它成為各國包括養老在內的所有社會保險險種采用的傳統的籌資模式,也是如今多數國家社會保險仍采取的模式。
然而,在老齡化高峰面前,現收現付制的弱點又是嚴重的。不僅我國,目前采取現收現付制的各國政府都將面臨退休高峰期養老金支付危機。王傳綸、伊志宏介紹,美國有專家預測,如果美國的現收現付制一直持續到下個世紀20年代,美國政府的養老保險計劃將收不抵支而破產。
兩種方式都有嚴重的弱點。宋曉梧建議,可以在基本保險層次發揮現收現付制的優勢,在補充保險層次發揮積累制的優勢,使兩者揚長避短。
如何使有限的預先籌集的養老保險基金滿足未來發展中難以預測的社會保障需求,至今尚無肯定的答案。如何使養老保險基金成功運轉,成為一個全球性難題。
熊必俊介紹,國際上關于養老保險基金運作模式的探索和爭論持續至今。盡管當初實行現收現付制的各國現在都在變革,但有的發達國家,并不是完全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而是同時考慮采取其他措施。比如,美國就有專家提出,將目前65歲的退休年齡,每年再延長兩個月,經過12年的平穩過度,延長到67歲退休,以此來推遲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并彌補勞動力的不足。
人類經濟生活的發展在不斷變化,哪種基金籌集方式更適宜,人們探索著,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調整、改革。
- 上一篇:養老保險基金轉軌管理論文
- 下一篇:旅游局旅游城市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