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報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1 03:02:00
導語:突發事件報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信息來源多樣化,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短短幾年間,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就從邊緣地帶闖入了現代人的社會生活。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53億人,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網民數量的多少代表著公眾對于網絡的選擇,激增的態勢反映了網絡在公眾心中所占的分量,也暗示了大量的公眾正在快速地從傳統媒體市場中分流出來。
近幾年來,國內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幾乎都在網絡媒體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辯論,在各大網站的新聞跟帖中,網民們每天都會就當下的熱點或重大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且對問題的討論比較深入,進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達到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無法忽視的地步。
互聯網技術的崛起創造性地改變了傳統的人際傳播模式,而以手機短信為代表的新的傳技術則更使人際傳播出現了大眾化的趨勢。目前,我國手機用戶己超過4億,手機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信息溝通和傳播工具。突發事件發生后,消息源通過手機的傳播能輕易突破人為設置的防線,采用點對點再到面或者點對面的傳播把信息輻射到廣闊的空間,由此造成強烈的社會反響。對哈爾濱停水事件做的一份調查表明,在市民運用哪種傳播方式知道市政府要停水的選擇中,通過手機和電話這種方式的比例大大超過了通過大眾傳媒和網絡的比例之和。
與手機短信類似,網絡BBS論壇也有“人際大眾傳播”的特點,并與手機短信傳播一起,在社會突發事件的混合傳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目前,在高校師生、小眾群體中,網絡BBS論壇已經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信息系統發生大的改變,新聞傳播中出現角色互換
傳統信息基本上僅限于政府、社會組織、媒體,而現在,隨著互聯網及其衍生物和短信產生和發展,信息不再是政府、社會組織和媒體特權,個人、由個人臨時組成的松散型小團體(網絡專門社區、QQ群、版主、樓主、臨時網民群、博客友情鏈接等等)都成了信息的來源。①
新媒介的出現,使普通公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他們借助手機、、播客、BBS等,新聞表達觀點。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生產內容,每個人都是通訊員和記者,每個人都是編輯,每個人又都是受眾,各種新的內容從無數個來源不斷生產出來,信息傳播者與受眾已經合為一體,就如同在社會生產中,每個勞動力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有的學者提出了“傳受者”這一概念,準確地反映出當前信息與新聞傳者與受眾之間日益頻繁的角色互換現象。
在全世界范圍內,“草根記者”在重大突發現場的新聞一次次產生了全球性的轟動效應,從東南亞海嘯到英國倫敦地鐵爆件,第一時間發出的現場新聞報道都出自普通民眾而非職業記者。
當地時間2005年7月7日8時49分,倫敦發生多起地鐵和公共車爆炸事件,震驚了世界。隨即,現場照片和目擊者的敘述文字迅速通過幾家博客網站和圖片共享網站在全球流傳開,尤其那張圖像模糊、曝光不足的照片震憾了許多人的心靈:畫面上一名男子站在昏暗而擁擠的地鐵隧道中,用手絹捂著嘴;而他身后則是剛剛發生爆炸的地鐵車廂,車廂內亮著燈,擠滿了乘客……然而,這張照片的作者并不是專業的攝影記者,而是一位普通的英國市民亞當·斯塔西(AdamStaeey),當時,他用手機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倫敦爆炸事件的現場照片。②這些“業余”的報道不僅最早向世界報告了事件的發生、發展狀況,而且向諸如BBC、《衛報》等專業新聞機構提供了文字、影像素材。
據統計,在爆炸發生8小時后,著名的圖片共享網站上的現場圖片已經超過300張。網站創建者CaterinaFake說:“這些拍攝者當時都是從地鐵站擁擠出來的,他們的經歷令人展撼,拍攝的照片很有動感。”更具意義的是,當天,有一段用手機拍下的現場錄像在眾多主流電視臺競相播出。美國有線新聞網第一次播放的現場畫面,也是博客用手機在被炸毀的地鐵內拍下的。③
在新媒體環境下,雖然專業媒介組織在新聞傳播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不能否認的是,新聞傳播主體在由職業新聞工作者獨家壟斷轉變為職業人員與社會公眾共同分享,新聞信源也隨之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和言論在新聞傳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草根記者”的出現,使普通公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博客、手機等新聞信息源都己經成為傳統媒體開發利用的對象。2000年,在韓國出現了一張大型的協同性的網絡報OhMyNewS(),就對傳統新聞模式進行了重大顛覆。OhMyNewS的口號是:“每個公民都是記者”,聲稱自己是“新聞游擊組織”。除了幾十名編輯一名記者外,它擁有30000名注冊的“公民記者”(創辦時只有700名),職業從家庭婦女到專業作家應有盡有,他們共同為這家報紙每天提供200篇報道,每天吸引的讀者達200萬人。OhMyNewS的很多報道主觀性很強,充滿了情緒和個人偏見,但讀者也不難發現細節詳實、知識完備的理性書寫。④
3.受眾知情權意識普遍增強
知情權又稱知曉權、了解權、獲知權,是公民獲取有關社會公共領域信息以及與本人相關信息的權利,保障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信息的權利。也就是說,公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與普通公民密切相關的重大社會事件以及公民個人想了解或者應當讓其了解的其他信息有知悉的權利。⑤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民的個人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對涉及自身利益和生存環境變化的事情會顯得格外關注,“知情權”的概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同時,伴隨著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政府的行政運作方式逐漸變得開放、透明,受眾知情權意識普遍增強。
由于公共危機涉及到公眾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公眾會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有關公共危機的信息。在一般情況下,公眾對于危機信息的獲取主要還是希望通過媒體。當公共危機時期主渠道信息缺失,公眾的信息需求在政府和媒體那里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通過人際傳播、網絡媒體、境外媒體等其他途徑獲取、選擇、評價并互傳有關信息。
以“非典”為例,在政府實行信息公開之前,2003年2月8日廣東關于“非典”病情的信息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傳送4000萬次,第二天傳送4100萬次,第三天傳送4500萬次(孫旭培,2005)。”同時,互聯網論壇和電子郵件也在傳播同樣的信息。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非典”危機發生初期對本市525名市民關于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進行的一次調查也顯示:有45.7%的人是從親朋好友那里獲知相關信息的。⑥由此可見,在媒體嚴格受控、信息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公眾對公共危機事件的了解會則會更多地轉向依賴網絡媒體和人際傳播。
因此,在知情權意識日益增強,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的今天,媒介要做也必須做的,恐怕只能是及時信息,不斷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使受眾的情緒“軟著陸”。⑦
二、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加強和改進突發事件報道
綜上所述,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現代互聯網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使新聞的傳播、信息流、信息鏈的業態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就像一把雙刃劍使得社會輿論的控制和媒體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困難和難以把握。
在新媒體環境下,盡管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技術性的措施阻擋或過濾有害信息,但是這種阻擋或過濾的功效是有限的?!皩幝饟尅?、“內外有別”等傳統新聞報道管理方法已經失效,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置方式,媒體的管理方式需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變化,才能更正確有效地處理好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
1.全面、及時、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信息透明是謠言最強的克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越是試圖將信息的傳播控制在自己認為有利的狹小的渠道內,謠言的傳播就越發獲得了堂堂正正的理由。民眾會不由自主地懷疑這些狹窄渠道里傳播出來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進而懷疑這些有限的信息是否基于某種特殊目的才被傳播和放大的。這時候,謠言就能趁虛而入,填補他們心目中大片打著問號的真空地帶。⑧因此,突發事件報道應該做到全面、及時、準確,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及時性是危機處理的第一位原則。政府在開展危機公關時,必須在事件發生以后立即組織相關機構和人員介入事件,以最快的時間趕往事件現場并采取一系列的緊急措施,及時控制事件發展的態勢。危機信息的公布應隨著事件進程展開,不能在全部事實查清后再統一公布,否則只能造成政府危機公關的被動。
當然,重視時效性不等于盲目搶發,迅速報道必須是在真實報道的前提下進行,如果只是道聽途說就馬上報道而沒有進行核實,即使在較快的時間內報道了突發事件的新聞,不僅會使新聞的媒體失去公信力,還有可能誤導視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2.重視并學會使用新媒體,先聲奪人,掌握輿論主動權。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在突發事件中,政府必須學會與新媒體打交道,重視手機和互聯網的運用,一旦突發事件發生,政府應該首先利用網絡在第一時間信息,搶在謠言發生之前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告知接收者,先入為主,先聲奪人,掌握輿論主動權;然后發揮網絡優勢,堅持連續報道原則,不斷跟進,保持權威信息地位。
2007年,廈門市政府成功應用手機短信等新媒體手段傳遞了政府的聲音,及時化解了PX危機,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網絡最大的特點是自由、平等,每個網民具有同等的話語權。在網上,主流媒體并沒有天然的領導權,居高臨下的說教方式,往往會引起網民的反感,效果不彰。而一些在現實社會中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倒有可能成為左右網絡輿論導向的“意見領袖”。因此,我們要注意發揮網絡的“平民化”功能,搭建平等溝通的平臺,運用網民可以接受的形式與方法進行有效的、因勢利導的教育引導,使網絡成為加強政府與網民進行深度溝通的橋梁。要特別重視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主流網站的話語要接近網民,學會并善于運用網民的語言進行輿論引導,以掌握話語權,提高引導的有效性與實際影響力。這也是對宣傳思想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⑨
3.實現媒體融合,強化傳播效果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媒介渠道的增多,一個媒體不再能包打天下。基于人們“碎片化”的媒介消費使用習慣改變的現實,媒體需要打造多平臺組合產品,將被媒介市場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會注意力資源重新聚攏。目前許多國家的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改變了原來的運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關的新聞網站,還將網絡視頻、博客、播客的內容納入新聞信息來源系統中,強化了傳播效果。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一直都在密切合作,在媒體融合上已經做到了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側重。網絡編輯每天都和傳統媒體編輯保持聯系,兩個團隊合作一起報道新聞。為了使印刷版和網絡版兩個平臺更緊密地整合在一起,《華爾街日報》在其網站上不間斷地對重大突發新聞進行更新,并且在次日的報紙上刊載較長的相關分析文章。由于截稿壓力來不及在報紙上完整刊載的新聞故事,可以登載新聞標題并引導讀者參閱網站,而網站也可以預先介紹報紙即將刊載的一些內容。?輥?輮?訛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實現融合,使之在報道議題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動和聯動。在二者的互動中,傳統媒體以其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引導新媒體的報道基調,使之更趨理性和主流;新媒體則以其得天獨厚的技術特性豐富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內容,強化了傳播效果。廣州日報社在考察了美國幾家主流大報的網站后,于2007年6月在傳統編輯部內成立滾動新聞部,其職能是建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溝通的橋梁,使新媒體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強大的采編力量,克服平面媒體時效性和互動性不足的這一缺陷。?輥?輯?訛借助2007年6月15日佛山九江大橋塌橋事件,廣州日報滾動新聞正式開始運作。早上5點多事故發生后,廣州日報一方面派滾動新聞的記者與大洋網的編輯到前線采訪拍攝視頻,另一方面則通過與廣州日報前線的記者進行聯系,得到更多的即時新聞,不斷地在網絡上和手機上更新。廣州日報將傳統媒體的品牌欄目和品牌版面延伸到網絡上,不僅擴大了網絡的點擊量,也把平面媒體變成了多媒體平臺,吸引了更多年輕讀者。
注釋
1.張朝輝:《突發公共事件下媒體作用與管理研究》,天津大學2006碩士學位論文。
2.3.4向曉薇:《博客:又制造了一起新聞沖擊波——從倫敦爆炸事件看博客式網絡報道的意義》,《新聞實踐》2005年第10期。
5顧紅梅:《新聞報道中的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和解決》,《中國記者》2002年第12期
6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月12日對525位市民所作的抽樣調查【N】.羊城晚報,2003一2一14.
7吳慧敏:《我國突發事件報道研究》,鄭州大學2006碩士學位論文
8陳季冰:《要形成制度長期堅持”———抗震救災后新聞管理體制創新問題的思考》,《新聞記者》2008年第8期
9中青班:《充分重視新媒體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和影響》,/bbs58_17075.html
10曾凡斌,張玉敏,曾妍:《國外大報報網互動探析》,《中國報業》雜志2007年·第5期
11文莉莎:《傳統媒體大反攻:攜資源政策集體“觸網”》,《第一財經日報》2008-07-31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突發事件報道的信息來源系統發生大的改變。在全世界范圍內,“草根記者”在重大突發現場的新聞一次次產生了全球性的轟動效應。本文通過分析新的傳播環境對我國現有突發事件報道機制的挑戰,提出了一些加強和改進突發事件報道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突發事件報道
- 上一篇:子報轉型研究論文
- 下一篇:網絡廣告核心優勢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突發事件報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