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賞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4:58: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學賞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英美經典文學賞析的思索
摘要:英美經典文學在西方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閱讀英美經典文學并對其進行賞析,有助于我們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異。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英美經典文學的賞析,尤其能夠使我們在主體結構、人物刻畫以及語言特色等方面體會西方語言的魅力,最終在文學賞析中提高自我對英美文學著作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英美經典文學文化差異賞析人物刻畫
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許多語言學習和應用上的障礙。因此,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通過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尤其是英美經典文學,有助于我們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異。鑒于此,筆者在介紹西方英美文學賞析的重要意義基礎上,分析了英美文學的特點、靈魂,并進一步對如何進行英美經典文學賞析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學習研究中重視英美經典文學賞析的重要意義
作為學者或者文學研究者,只有閱讀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學閱讀的經驗,為日后的文學研究和文學評價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英美經典文學的閱讀賞析,不僅可以了解英美經典文學的基本架構,而且可以熟知欣賞、評價西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蘊含的藝術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這就要求必須從文本出發,來品味,來體會。此外,通過閱讀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對文中所描述的社會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對西方文學的學習興趣,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經典文學的特點
中職文學作品教學藝術賞析
一、教學藝術具備的特點及作用
從教學藝術的本質來看,它本身具有創造性,是講師通過自己的見解對作者觀點意圖的再創造。教學的藝術性是指講師對學生的啟迪作用,它是一種很強大的能量,吸引學生們去追求,去實現。所以說,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是緊密聯系的。教學藝術的多個特點是相互統一,又相互獨立的,它們綜合反映了教學藝術的本質。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講師用飽含感情的話語,鮮明生動的形象講述課堂內容,靈活地處理意外的問題,娛樂氛圍,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達到教學目的。至于教學藝術的作用,先說它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其振奮精神,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這樣就縮短了講師與學生們間的距離,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增進相互間的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新鮮生動的形象,不僅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能啟發學生的心智。可以說,教學藝術不僅能促使學生進步,更是對講師的一個挑戰,它使二者相互受益。
二、文學作品尚悲的特質
目前中職生的文學作品,具有“哀而不傷,怨而不憤”的特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悲歡離合,多少人生無奈,多少世態炎涼,多少王朝更替,多少事與愿違,多少世事無常,在不斷的磨難中,中國人的悲劇感由此而生,它深深地積淀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體上、思想上、靈魂上。許多的文學家用這種方式來創作,民眾也樂于欣賞,一種悲劇的創作風格由此而形成。文人墨客或者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者壯志難酬,隱居深山,寄情于景;或者感嘆命運多舛,四處漂泊,內心感于外物。這種中國式的悲劇雖然只是在表面哀嘆感傷,但是在它的深層卻是作者對生活、人生、生命的濃濃眷戀。它是作者對生命、對理想、對生活的另一種發現,它的出現是思維的轉變,它已經超越了對單獨個體的眷戀,轉而升華為社會民族的感情。所以,在中職生的文學作品中,筆者認為它更具有美學的內涵,有利于幫助中職生梳理文學作品中的悲劇意識,因而更具有現實意義。
三、如何提高文學作品賞析課的教學藝術
(一)教師必須有五個“一”基本功
語文文學賞析教學狀況
初中語文在小學語文字詞句教學和文學啟蒙的基礎上,在各方面加強了教學深度,如現代詩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些文體本身具有的特點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突出,同時這些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愛、哲理、語言之美等深層次內容,更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突出。初中語文在對文學形式和技巧進行探究的同時,更是注重對“人”的關注。在文學界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文學即人學。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說到底都是對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維、哲理、情感、人生觀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為高一層的語文教育,初中教學更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對人的思想情感的關注,這些都需要通過鑒賞文學作品來實現。
一、鑒賞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情感
語文即是“語言文學”,語言重視對中文語法結構、詞匯等的教學研究,而文學重視對情感的表達。文學是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不論哪個文學作品,都有其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情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使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同時內心的情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需要教育的引導。文學作品可以引導他們情感的產生和成熟,因為正確的情感總是對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各個學科都要求加強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語文教育有其獨特的無法替代的優勢,因為語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情感強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約,缺少思維的引導,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運用鑒賞教學的方法,不僅是對他們的情感進行培養,也是對他們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維的教育,引導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正確的情感。比如在學習魯迅的《社戲》這篇文章時,要把握作者的語言特點,更要從鑒賞的角度去體味童年的美好、單純友誼的美好,以及對家鄉的愛。
(二)培養學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國,但是中國文化有很多方面體現著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漢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學習這些課文時,理解字面意思、讀懂課文內容是必要的,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這些課文的目的是認識古人的思考、學習他們通過人生實踐得出的感悟。這些哲理與感悟透著理性的光芒。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賞,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理性思想,這對于學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如“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與《第一次真好》,其文之意義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理性的思考。理性是一種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一個人只有感性認識,而缺少理性思考,那么這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過于依賴感覺,容易意氣用事,不能很好地權衡利弊再下決定,因此做出來的事情容易偏離正確的軌道,同時很容易讓生活陷入困境。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稱之為情感,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文學賞析語言特色
我國古代的文學鑒賞,不管文論、詩論、詩話、詞話,還是札記、評點,不僅寫出了鑒賞者的藝術感受,提出了一些精當的見解,而且都很注意語言的精警凝練、形象生動,珠圓玉潤,晶瑩璀璨。因此,鑒賞文字不僅給人以理性的啟迪,而且它本身就給人以審美享受。概括我國古代文學鑒賞的語言運用,有如下特點。1.善于比譬我國古代的理論家較之西方長于形象思維,像先秦諸子的哲學、政治文字也多用比喻、寓言以表現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使人覺得可感易懂,文學理論著作同樣廣泛運用比興手法,使人產生聯想,并深諳其中的道理。如說對各個詩人品評的感受,宋代敖陶孫的《癯翁詩評》曰:魏武帝(曹操)如幽燕老將,氣勢沉雄,曹子建(植)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鮑明遠(照)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謝康樂(靈運)如東海場帆,風日流麗,陶彭澤(淵明)如絳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維)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韋蘇州(應物)如園客獨坐,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杜牧之(牧)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白樂天(居易)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元微之(稹)如(李)龜年說天寶遺事,貌悴而神不傷;劉夢得(禹錫)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李太白(白)如劉安雞犬,遺響白雪,核其歸存,恍無定處;韓退之(愈)如囊沙背水,惟韓信獨能;李長吉(賀)如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孟東野(郊)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張籍如優工鄉伙,酬獻秩如,時有恢氣;柳子厚(宗元)如高秋獨眺,霽晚孤炊;李義山(商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瑰妍,非要適用。
本朝蘇東坡(軾)如屈注天漢,倒連滄海,變眩百怪,終歸雄渾。歐(陽修)公如四瑚八璉,止可施之宗廟;荊公(王安石)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山谷(黃庭堅)如陶弘景祝詔入宮,析理談玄,而松風之夢故在;梅圣俞如關河放溜,瞬息無聲;秦少游(觀)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后山(蘇舜卿)如九皋獨唳,深林孤勞,沖寂自妍,不求賞識;韓子蒼如梨園按樂,排遷得倫;呂居仁如散圣安禪,自能奇逸。(見《癯翁詩集序》)敖陶孫談及魏晉唐宋二十多家詩人,如要詳加說明,非長篇累牘不可,而只三言兩語,勾勒出不同詩人作品的獨特風貌。作者善于比譬,有的以特定人物相比。如“幽燕老將”、“三河少年”、借以說明其“氣韻沈雄”、“風流自賞”。有的以特定事物相比,“縷冰雕瓊,“流光自照”。“百寶流蘇,千絲鐵網”,使人緣此而聯想詩境。有的以特定景物相比,如“東海揚帆,風日流麗”、“洞庭始波,木葉微落”,使人由此情境推及詩的意境。有的以歷史人物為比,也有的以特定狀態為比。
總之,所用比喻都形象生動,貼切自然。對一個時期作品的品鑒,有時也以比述意。明代謝榛談初唐、盛唐各個詩人不同修養時說:熟讀初唐、盛唐諸家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古雅如瑤瑟朱弦,壯麗如層樓疊閣,老健如朔漠橫雕,清逸如九皋鳴鶴,明凈如亂山積雪,高遠如長空片云,芳潤如露蕙春蘭,奇絕如鯨波蜃氣,此見諸家文學所養之不同也。(《四溟詩話》)“雄渾”、“秀拔”、“壯麗”等詞比較抽象,用“大海奔濤”、“孤峰峭壁”、“層樓疊閣”的具體形象一比,則給人以實感。這種形象化的語言,一方面為概括語,如“雄渾”、“秀撥”作了注腳,另一方面與詩作相映照,激活人的想象,溝通聯想渠道,有著舉乎此而概乎彼、舉乎少而概乎多的效果。如果采取釋義詮解法,如劉勰講“壯麗”“: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講“新奇”:“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文心雕龍·體性》)顯然是大異其趣的。2.精于概括古代文學鑒賞中,往往對某一作家或作品,以簡潔的語言或個別字詞予以概括。這種概括,猶如提綱挈領,使人極易把握客體的個性恃征。
如明代胡應麟概述各種文體的作品時說:國風雅頌,溫厚和平;《離騷》、《九章》愴惻濃至;東西二京,神奇渾璞;建安諸子,雄贍高華;六朝徘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調,清圓秀朗:此聲歌之各擅也。(《詩藪·內編》)胡應麟概括了歷代“詩格”的特點,并說明其緣由:“風雅之規,典則居要;《離騷》之致,深水為宗;古詩之妙,文藝春秋48江海縱橫2009年第4期古代文學鑒賞的語言藝術□徐應佩我國古代的文學鑒賞,不管文論、詩論、詩話、詞話,還是札記、評點,不僅寫出了鑒賞者的藝術感受,提出了一些精當的見解,而且都很注意語言的精警凝練、形象生動,珠圓玉潤,晶瑩璀璨。因此,鑒賞文字不僅給人以理性的啟迪,而且它本身就給人以審美享受。概括我國古代文學鑒賞的語言運用,有如下特點。
善于比譬我國古代的理論家較之西方長于形象思維,像先秦諸子的哲學、政治文字也多用比喻、寓言以表現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使人覺得可感易懂,文學理論著作同樣廣泛運用比興手法,使人產生聯想,并深諳其中的道理。如說對各個詩人品評的感受,宋代敖陶孫的《癯翁詩評》曰:魏武帝(曹操)如幽燕老將,氣勢沉雄,曹子建(植)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鮑明遠(照)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謝康樂(靈運)如東海場帆,風日流麗,陶彭澤(淵明)如絳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維)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韋蘇州(應物)如園客獨坐,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杜牧之(牧)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白樂天(居易)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元微之(稹)如(李)龜年說天寶遺事,貌悴而神不傷;劉夢得(禹錫)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李太白(白)如劉安雞犬,遺響白雪,核其歸存,恍無定處;韓退之(愈)如囊沙背水,惟韓信獨能;李長吉(賀)如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孟東野(郊)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張籍如優工鄉伙,酬獻秩如,時有恢氣;柳子厚(宗元)如高秋獨眺,霽晚孤炊;李義山(商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瑰妍,非要適用。本朝蘇東坡(軾)如屈注天漢,倒連滄海,變眩百怪,終歸雄渾。
音樂賞析文學解析
以音樂為主,通過寫音樂隨筆的形式,真正讓學生在聆聽鑒賞音樂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與理解,從而更深刻地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的美,提高對音樂的鑒賞水平,這是近幾年來高中音樂鑒賞的新要求。本文以《二泉映月》為例,談談筆者的點滴體會。第一節音樂鑒賞課,筆者沒有按教材安排直接給學生講音樂要素,而是帶領學生走進音樂,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首先自我介紹,將自己的名字融入一句文字中,讓學生猜。“曉風清月,獨享一份寧靜”,學生很快就可猜出“曉靜”。筆者趁機以名字入題,讓學生明白想象聯想帶給我們的美感,原本很普通的一名字,但因為有了想象而有了畫面感,有了意境,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一篇文字的引領下去聆聽這首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響起,筆者帶著感情,輕輕地為大家朗誦自己寫的一篇欣賞這首樂曲的隨感:月色如水,惠山泉水潺潺流淌,是誰在深深地嘆息?和著二胡那凄怨的音調。所有的前塵往事,所有的祈盼憧憬,化作一串串時而凄楚深沉,時而昂揚高亢的旋律,在琴弦上流淌。是哭訴,是彷徨,是憧憬,是吶喊,是感嘆一生凄苦不平的際遇,是對黑暗勢力不妥協的斗爭和反抗。阿炳,是你吧,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用你摯愛的音樂來訴說沉重的心事。你私生子的社會地位自幼就遭人冷眼和歧視;你戴著墨鏡,背著樂器沿街流浪;你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和欺凌。惟有音樂,多虧有你鐘愛的音樂如你忠實的生活伴侶陪你一路堅強地走下去。一聲凄楚的長嘆猶如斷腸聲,短短的音調是那樣哀怨,凄涼,仿佛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因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深地嘆息。隨之,埋藏在心中無窮無盡的憂傷和痛苦也化作音樂奔瀉而出。腦海里,一位拄著竹棍,邁著沉重的腳步而又不甘向命運屈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樂曲跌宕回旋,充溢了狂風驟雨般的激情。憂傷,悲憤,怒號,在音樂一步步地推進中得以宣泄。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的時候,美好的曲調又流露出一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歷經滄桑的阿炳終歸是堅強樂觀的。可當新中國的曙光沖破夜的黑暗,阿炳卻帶著一生的凄苦與遺憾悄悄地走了,留下《二泉映月》這不老的旋律,時時在人們耳旁飄蕩,在人們心中回響。一曲終了,教室里異常安靜,大家好像還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以此為鋪墊,再給學生介紹音樂的特點,想象與聯想在欣賞音樂中所起到的作用,而音樂隨筆,更能拉近我們與音樂的距離,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音樂的美。可以說,這是文字與音樂兩種藝術形象的完美結合。于是,筆者要求學生在以后的音樂鑒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嘗試以音樂隨筆這種形式進一步去領略音樂的美。告訴學生,用筆來寫的時候可以幫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好像是對這首作品的再創作,用文字來表達,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可以啟發我們的形象思維。
在音樂鑒賞課中,筆者經常鼓勵學生用音樂隨筆這種形式來表達他們欣賞音樂后的感受:
一是要求學生用心聆聽音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用心聆聽音樂,才可以在音樂的帶領下展開想象,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感受音樂。以聽為基礎寫隨筆,才能充分地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因此,筆者常會讓學生閉上眼睛,拋開眼前的一切,全心聆聽音樂。
二是不要用多媒體畫面限制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間。多媒體教學確實可以使教學更直觀,但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多媒體畫面卻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縮小學生想象的空間。所以,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給學生完全自由的想象空間,最好只放音頻,讓學生閉眼靜心聆聽音樂,這樣寫出來的隨筆才會豐富多彩。
三是教師要精心選擇優秀的、學生較容易接受的音樂作品作為學生聆聽和寫作的對象。雖然寫隨筆是一種很好的鑒賞音樂的方式,但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要寫,而是要做到少而精,選擇一些比較貼近學生,比較經典,藝術性很強的作品,如《高山流水》、《梁山伯與祝英臺》、《命運交響曲》等。實踐證明,這些作品通過聆聽、寫隨筆,在學生腦海中可以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美。
鍛煉學生對文學作品賞析能力
語文教材孕育著豐富的美育因素,尤其是大量的文學作品為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將學生帶入藝術的境界,學生就會心馳神往,興趣盎然,就自然會把語文學習當作一種藝術享受,欣賞書中的藝術美,在藝術欣賞中渴望創造美。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從感知的角度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培養語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第一步。
1、讓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在閱讀過程中,增加對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詞語、句子或段落”的要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時,文中有描寫當時清國留學生的神態,“……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我要學生談談“標致”在文中的意思。通過引導和反復討論,學生最后明白,“標致”原本的意思是相貌、姿態美麗,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卻是褒義詞貶用,是用來諷刺清國留學生自鳴得意的丑態。這樣通過讓學生觀察,結合生活實感,找出感受最深的詞、句、段,從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丑、意蘊、情味等。
2、讓學生聽朗讀、增理解在授課中,語文教師把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和感受,化作恰當的有聲語言,直接傳達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緒伴隨著教師的朗讀一起翻動,結合生活感受來分析原作,深入體會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從中鍛煉培養他們對原文的理解感受能力。例如,我朗讀戲劇《雷雨》中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片段,讀周樸園的話,用明顯蒼老的中音來讀,語氣冷落責問;讀魯侍萍的話,用低沉些的聲音讀出,語氣由平靜到怨恨憤激,效果很好。
二.從鑒賞的角度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
藝術鑒賞是人們對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是提高審美能力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文藝作品有所分析,有所發現。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體會、發掘文學作品的美質,還可以從中獲得更大的審美愉悅,使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提高。
語文文學賞析教學意義與狀況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里活動的學科,它將語言文字形象化的反應客觀現實,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例如戲劇、詩歌、小說、散文,也是文化的很總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體裁表現內心情況和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再現。文學也是一種藝術語言,我們通過學校里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講解,能了解到文學的魅力。現代社會學校中將文學作品的鑒賞與語文教育結合起來,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創作和寫作能力,對學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領悟人生等方面有著任何藝術力量所無法替代的推動作用。
一、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
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育是以感受性的領悟為主導,加以積極的思維活動,其目的在于對學生主體意識、情感和價值觀進行培養,提高學生審美觀和創作能力。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曾經一度呈現出過于注重工具性教育,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里結尾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里非常深刻的將作者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蘊含在“眼淚”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讀,多體會,自然能夠感悟到。再如陶淵明在《飲酒》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通過這幾句簡要的描寫,就能體現出很多意味,將作者恬淡閑適的心境很好的抒發出來。多閱讀這樣的好文學作品,對詞匯的積累以及寫作結構上的都有很大幫助。語文能力就是表現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相對于其他方式的教學更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創作能力。文學作品鑒賞中更能改變平日里習慣使用的“口頭禪”,使其表達更純潔和規范。
二、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的意義
初中語文教育的文學性發展是語文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集合概念,其意義和內涵十分充實。換言之,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的意義是用我們的母語,以漢語言文化為底蘊,以華夏民族精神為導航,運用相關的語言技巧和知識面輔助學生對語言運用、審美觀、創作能力的全面塑造。從文學作品鑒賞開始,到對學生感知力、想象力等能力的培養,再到人生的認識,將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情感與價值觀統一傳輸給學生,初中語文教育應當凸顯文學化的性質,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作為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集成功能直接指向人類的生活的意義和精神動態。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其中文學作品的鑒賞對素質教育也提供了幫助,好的文學作品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心理教育必不可少。
三、現狀分析
談論語文文學賞析教學和狀況
初中語文在小學語文字詞句教學和文學啟蒙的基礎上,在各方面加強了教學深度,如現代詩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些文體本身具有的特點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突出,同時這些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愛、哲理、語言之美等深層次內容,更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突出。初中語文在對文學形式和技巧進行探究的同時,更是注重對“人”的關注。在文學界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文學即人學。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說到底都是對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維、哲理、情感、人生觀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為高一層的語文教育,初中教學更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對人的思想情感的關注,這些都需要通過鑒賞文學作品來實現。
一、鑒賞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情感
語文即是“語言文學”,語言重視對中文語法結構、詞匯等的教學研究,而文學重視對情感的表達。文學是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不論哪個文學作品,都有其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情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使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同時內心的情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需要教育的引導。文學作品可以引導他們情感的產生和成熟,因為正確的情感總是對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各個學科都要求加強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語文教育有其獨特的無法替代的優勢,因為語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情感強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約,缺少思維的引導,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運用鑒賞教學的方法,不僅是對他們的情感進行培養,也是對他們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維的教育,引導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正確的情感。比如在學習魯迅的《社戲》這篇文章時,要把握作者的語言特點,更要從鑒賞的角度去體味童年的美好、單純友誼的美好,以及對家鄉的愛。
(二)培養學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國,但是中國文化有很多方面體現著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漢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學習這些課文時,理解字面意思、讀懂課文內容是必要的,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這些課文的目的是認識古人的思考、學習他們通過人生實踐得出的感悟。這些哲理與感悟透著理性的光芒。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賞,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理性思想,這對于學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如“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與《第一次真好》,其文之意義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理性的思考。理性是一種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一個人只有感性認識,而缺少理性思考,那么這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過于依賴感覺,容易意氣用事,不能很好地權衡利弊再下決定,因此做出來的事情容易偏離正確的軌道,同時很容易讓生活陷入困境。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稱之為情感,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文學作品賞析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的教學方式也在逐漸轉變,而且在新課程標準不斷落實的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還推動著當前高校教育事業的前進。在各大高校中鑒賞英美文學作品也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文章將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述為提升大學生全面素質,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
一、當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問題
1.經濟發展對市場的沖擊。因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速,造成現在很多大學生出現快餐式閱讀以及快餐式的學習方式。大學生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以及語言只為了應付考試,這就出現了應試的教學現象,而對外語的教學有所忽略,要以更加寬闊和發展的眼光對學生的語言進行全方位的練習,并不能局限在一些應試教育方式和局限的語言技能訓練當中。2.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時,讓學生們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是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落后,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讓學生對英美作品提起興趣,教學主要圍繞應試開展課堂教學中還是比較側重于詞意義的講解,忽略了因為作品中作者的寫作依圖以及歷史、社會對小說進行全面的深入講解。
二、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中賞析英美文學作品的作用
1.提高大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以及文學素質。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當中,讓學生們賞析的英美文學作品都是對外國當時社會的思考。而對于一些比較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通過作者筆下描寫的作品內容,可以對國外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加強理解,同時也能領悟作者表達當時社會的思想感情,就像當時作者沉思社會生活的情感。在大學人文素養教育中讓學生們賞析英美文學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學習和鑒賞,同時學習國外更先進的文化理念,讓學生的思想更加豐富,也有利于完善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賞析文學的品位。2.有利于健全學生人格。讓當代大學生多上些英美文學作品,可以對各國的文化有一定了解,對加強學生的人格有很大幫助。有關教育人士曾指出,高校中開展素質教育課程讓學生通過學習和鑒賞英美文學作品,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教學當中學生深入賞析探究的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合理指導,讓學生能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文學分析方式同時也能提升學生準確的表達方式。長期開展這樣的文學賞析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的豐富感性認識上升一個層次,轉化為抽象的理性認識,對提升學生的文學分析能力有很大幫助,而且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起到很大的價值作用。而且學生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時,能使自己認識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3.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英美文學作品是很重要的語言載體,文學作品和語言兩者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因為文學作品承載了各國的語言文化,而且所有國家的語言都是借助文學作品反映出當時社會情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各大高校開展英美文學作品賞析,有助于高校學生更好學習各國語言知識和語言文化。4.拓寬學生的文化寬容精神。在各大高校開展英美文學作品的有關課程教學中,可以將英美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呈現給學生,這些觀念和我國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所以各高校開展英美文學賞析教育活動,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對國外異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而且也對提升學生文化寬容精神有一定幫助。5.有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在各大高校開展英美文學作品賞析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當前我國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是讓高校在開展所有教學課程時,要結合其他的學科,因為每個學科內在都有一定的聯系,而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教學活動可以為文學類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學生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是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學習,對學生學習政治和歷史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通過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以讓學生能對政治知識理解和領悟的更加深刻。
以上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開展英美文學作品賞析活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學生通過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而且也能使學生的人文素質有所提升。將人文素質教育和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結合起來,開展教育活動是當前有效的教學途徑,而且將國內和國外的文化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學習更多新的文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推動當代高校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研究
摘要:內容體系的構建是開發一門課程的關鍵部分也是教學的核心部分。根據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專業特點和職業崗位所需的語文能力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語文聽說讀寫、文學鑒賞、人文素養等語文綜合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藝術設計類專業;語文課程;教學內容
一、明確課程性質
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一般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文化必修課,它應當具有工具性、知識性、基礎性、思想性、審美性、人文性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重要工作,大學語文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因此工具性是最根本的要求。此外,語文是思想、情感傳達的載體,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都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傳達的,因此人文性、思想性和審美性更是大學語文應當重視的。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性質,大學語文課程尤其應當注重審美性和人文性。大學語文課程還應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鑄造一定的人文精神為主旨,通過課程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進一步增強文學素養,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專業學習、為今后就業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二、確定課程目標
根據現代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理念要求,大學語文的基本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語文知識指語文這一學科中關于言語及語言的知識。根據藝術設計職業崗位特征,大學語文課程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語言文字、文學基礎知識,了解中外文學的發展歷程;進一步掌握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欣賞常識和技巧;學習并掌握藝術類(如電影欣賞、美術欣賞、音樂舞蹈欣賞、創作隨筆等)文章的欣賞常識與技巧;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常識與技巧;學習并掌握文學藝術評論類(如小說和詩歌、電影等)文章寫作的常識與技巧[2]。語文能力是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語文的專業知識進行言語表達交際的收提箱出的一種綜合能力。根據藝術設計職業崗位特征,大學語文課程能力目標要求學會如何去分析、賞評文學作品,進一步提高文學審美能力;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主要是文學作品、藝術欣賞、學術類著作及難度適中的文言文);鍛煉并提高學生文學藝術評論類(如小說和詩歌、電影等)文章寫作能力;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演講、辯論等);以語言、文學學習為基礎,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語文素質是指在進行言語表達交際時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性、審美性、人文情懷等綜合的素養。根據藝術設計職業崗位特征,大學語文課程素質目標要求了解和學習中外優秀文化,接受現代人文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的熏陶,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文藝審美意識和較寬的文化視野[3]。